期刊正文


如何开发农村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

 

【作者】 1.谢国华 2.罗小鹏

【机构】 1.陕西省城固县高田寺初中 2.陕西省城固县朝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德育资源隐含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但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那样明显,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找准不同的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在课余生活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铺垫;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所选课文,挖掘出文章的德育资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结合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明确目标、针对问题、把握时机,发挥教学机智,在语文教学中灵活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德育资源开发;课堂渗透;情感铺垫;现代教育信息手段;结合农时变化 
  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而语文是具有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都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德育资源隐含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但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那样明显,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找准不同的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在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教材所选课文,挖掘出文章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展开教育: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2、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中国石拱桥》就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令人鼓舞。同时也要意识到,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当中,看到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激发其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如此,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显现出来。
  3、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通俗易懂的科学小品文,有的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的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坚强信心出发,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科学幻想。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几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应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当然,在挖掘文本德育资源的时候,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德育教学目标要明确。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斑羚飞渡》就要教育学生摒弃私心、对动物要富有爱心;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2)、德育渗透时要针对实际情况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
  (3)、德育渗透要善于把握时机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自然状态下,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进行德育非常重要。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当讲到吴用一伙智谋成功时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看到某人因不正当手段而很富有,你再斗智勇劫富济贫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
  其次,在课余生活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教”,这是教学的需要。农村在校食宿的学生多,他们离开家、离开父母,精神上是孤单无依的,需要来自长辈的关心和生活指导;农村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还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要求。如果教师能主动走近他们,尊重他们,了解并帮助他们,为他们排解思想上的困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给他们生活常识的指导,和他们做朋友,加强师生间的情感。对学生的了解帮助,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聊天,主要有效方法还可以用语文作业中的作文、周记或日记和他们展开心灵的对话;设计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自悟自省,让教学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结合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让农村学生“足不出户”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解城市生活文明,树立自信、追究进步。跟随季节的变化,让他们亲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活,热爱家园,热爱生活,激发他们建设家园的意愿和热情。结合农时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农事,体会农民的辛劳,既能增进和家长感情,也让他们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语文学科的天地很广阔、很丰富,农村生活的空间很大,农村教师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渗透德育的同时让语文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9/4/9 11:40:35
  • 【点击频次】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