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 ;
【正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思想上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的德育目标应是教学目标教学之一,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比较忽略,为此,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努力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应对小学数学教材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品德教育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深钻教材,挖掘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小学数学知识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除了掌握品德教育的要求外,还要熟悉和了解各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形成德育的整体系统,以避免教育中的系统性和盲目性。
2、注重联系,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1)正确教育思想的一致性。要树立数学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宗旨,目的要明确,态度要鲜明,不可变化无常,时有时无。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扣住各册承上启下的知识,使之互相衔接,自然形成联系。
(3)教育要求的一致性。章节不同、内容不同,但教育的要求要相同。如要求语言表达与书面解答要简洁,要求几何图形和数字排列要规范准确等。
(4)数学知识教学、数学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得传授,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考核、评定学生成绩都应从知识、能力和良好行为等方面去衡量。以求得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一致性。
3 、 分出层次,找出教育的结合点。小学数学年段长,知识要求差距大,因此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有所区别,但知识与教育的结合点是一致的,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利用有说服力的数据、计算材料、有关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珠算教学,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它不仅具有计算功能,而且在启迪思维,开发右脑,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2)从书写的格式,规范的数字、符号、图形,对学生实施美育和认真书写行为习惯的培养。
(3)抓住与计算相联系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即通过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在审题、计算和验算中,认真独立思考,勇于拼博、不断进取。这样,从大处着眼,小事着手,把计算过程视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途径。
(4)充分利用数学教学在“观察—分析—发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从而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5)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教育作用,增强实际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规范化。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结合数学教学抓好思想品德有机配合
(1)突出明显的材料和数据。如某工厂五月份每天加工18个零件,通过技术革新,六月份每天比上月每天多加工8个零件,六月份加工多少个零件?该例题反映了科学在不断的进步,技术在不断更新,这需要同学们的努力和奋斗。
(2)挖掘隐含材料。教材中隐含着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3)充分利用教材类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一节数学活动课《节约能源》可以联系自然知识——能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2、联系生活实际,内外结合,增强教育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为了发挥数学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内外结合,是很有必要的。
(1)积累素材,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信息材料,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打下基础。
(2)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操作测量,培养动手能力。特别要紧密联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培养其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加大德育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作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小学数学同样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更新陈旧的数据信息。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 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我们教师的任务之一,为此,从小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有着重要意义。
(1)从课内到课外,从书面作业到动手操作,对学生要有严格要求,提倡不仅算得对,而要算得巧、算得快;不仅能解答,而且善解答、多解答。
(2)开展有意义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内部驱动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是共同完成同一个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完成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双重任务。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应对小学数学教材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品德教育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深钻教材,挖掘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小学数学知识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除了掌握品德教育的要求外,还要熟悉和了解各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形成德育的整体系统,以避免教育中的系统性和盲目性。
2、注重联系,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1)正确教育思想的一致性。要树立数学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宗旨,目的要明确,态度要鲜明,不可变化无常,时有时无。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扣住各册承上启下的知识,使之互相衔接,自然形成联系。
(3)教育要求的一致性。章节不同、内容不同,但教育的要求要相同。如要求语言表达与书面解答要简洁,要求几何图形和数字排列要规范准确等。
(4)数学知识教学、数学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得传授,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考核、评定学生成绩都应从知识、能力和良好行为等方面去衡量。以求得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一致性。
3 、 分出层次,找出教育的结合点。小学数学年段长,知识要求差距大,因此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有所区别,但知识与教育的结合点是一致的,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利用有说服力的数据、计算材料、有关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珠算教学,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它不仅具有计算功能,而且在启迪思维,开发右脑,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2)从书写的格式,规范的数字、符号、图形,对学生实施美育和认真书写行为习惯的培养。
(3)抓住与计算相联系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即通过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在审题、计算和验算中,认真独立思考,勇于拼博、不断进取。这样,从大处着眼,小事着手,把计算过程视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途径。
(4)充分利用数学教学在“观察—分析—发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从而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5)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教育作用,增强实际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规范化。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结合数学教学抓好思想品德有机配合
(1)突出明显的材料和数据。如某工厂五月份每天加工18个零件,通过技术革新,六月份每天比上月每天多加工8个零件,六月份加工多少个零件?该例题反映了科学在不断的进步,技术在不断更新,这需要同学们的努力和奋斗。
(2)挖掘隐含材料。教材中隐含着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3)充分利用教材类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一节数学活动课《节约能源》可以联系自然知识——能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2、联系生活实际,内外结合,增强教育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为了发挥数学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内外结合,是很有必要的。
(1)积累素材,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信息材料,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打下基础。
(2)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操作测量,培养动手能力。特别要紧密联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培养其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加大德育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作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小学数学同样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更新陈旧的数据信息。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 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我们教师的任务之一,为此,从小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有着重要意义。
(1)从课内到课外,从书面作业到动手操作,对学生要有严格要求,提倡不仅算得对,而要算得巧、算得快;不仅能解答,而且善解答、多解答。
(2)开展有意义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内部驱动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是共同完成同一个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完成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双重任务。
- 【发布时间】2019/4/9 11:40:57
- 【点击频次】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