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
【关键词】 ;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一步指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非常重要。然而,新课程改革过去了近20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没有完全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1. 校本课程的涵义。校本课程特指那些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的发展,并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校自主开发的那些课程。在校本课程出现以前,选修课与活动课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单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国家课程计划中设置了活动课、选修课,给学校预留了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和空间。到了21世纪,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发日渐成熟,形成了各种各样主题和样式的活动课程,开设了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使教师开发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一些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这一切都为校本课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成为了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不少学校在原有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经验基础上,将校本课程的理念融入其中,使校本课程成为了活动课和选修课新的延续。尽管如此,校本课程的涵义并不局限于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延伸,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的课程都有可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范围之内。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段,是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发展特长、释放潜能、启发思维、点燃梦想、涵养人格、培养规则意识以及学会做价值判断的黄金时段,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学校可用的课时比较多,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 使课程决策民主化。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并且使学校成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让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
2.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从教师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习惯于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较为肤浅和表面。实施校本课程后,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就对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就显得重要起来。教师们置身于这样的教育情境,各方面的素质又得到了提高,这在很多实验学校都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为教师培训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视角。
3. 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的要求。从学生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其个体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说到底,校本课程的受益者是学生,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的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国家本位课程和地方本位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必然要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比国家本位课程和地方本位课程的开发者更贴近学生,也就更了解学生的需要,在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校本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无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其构建平台、涵盖领域、涉猎内容等都具有地域的、文化的普遍性,不可能顾全到校域特殊性,因此,开发并开设校本课程,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1. 对校本课程开发者要求较高。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主要是校长和教师。一所学校能否成功的开发出校本课程,对其校长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校长,在积极实施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有如下基本素质:有高涨的改革热情,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课程开发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课程开发中起到领导的作用。而作为教师也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有团队协作精神,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较深的学科造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素质对一般学校和一般教师显然要求过高,再加上如今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课程意识较为薄弱,开发课程耗时、耗力、耗材,如果单凭学校和教师一己之力,的确在实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2. 还未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从政府转移到学校的课程行政权力,如何保证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如何知晓课程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一方面,在英国有“学校董事会”,在法国有“家长董事会”来为学校行政的监督力量。而在我国实际情况看来,形成这样一个体制的条件还未成熟,所以也无法进行专业的监督和指导。
3. 校本课程形式比较单一。从我们当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看来,对待校本课程的态度还比较保守,课程形式还比较单一。课程开发的领域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和活动课,给人感觉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和活动课或者兴趣课之类的课程。其实,校本课程可以有不同的变式和类型,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还可以是必修课。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课程类型,是将校本课程的内涵简单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至少需要创设两个前提条件,即校长、教师要具备自主抉择课程的能力和角色转换的精神准备——从被动地实施既定的课程规范到形成课程理念、主动创设课程规范,并建立有效的非行政的课程宏观指导与微观监督机制。
增强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形成健全的“校本课程”体制,是如今课程发展的趋势,但鉴于我国教育大背景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完善这种体制仍需长时间实践经验的累积与理论的研究。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1. 校本课程的涵义。校本课程特指那些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的发展,并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校自主开发的那些课程。在校本课程出现以前,选修课与活动课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单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国家课程计划中设置了活动课、选修课,给学校预留了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和空间。到了21世纪,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发日渐成熟,形成了各种各样主题和样式的活动课程,开设了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使教师开发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一些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这一切都为校本课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成为了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不少学校在原有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经验基础上,将校本课程的理念融入其中,使校本课程成为了活动课和选修课新的延续。尽管如此,校本课程的涵义并不局限于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延伸,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的课程都有可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范围之内。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段,是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发展特长、释放潜能、启发思维、点燃梦想、涵养人格、培养规则意识以及学会做价值判断的黄金时段,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学校可用的课时比较多,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 使课程决策民主化。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并且使学校成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让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
2.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从教师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习惯于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较为肤浅和表面。实施校本课程后,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就对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就显得重要起来。教师们置身于这样的教育情境,各方面的素质又得到了提高,这在很多实验学校都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为教师培训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视角。
3. 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的要求。从学生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其个体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说到底,校本课程的受益者是学生,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的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国家本位课程和地方本位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必然要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比国家本位课程和地方本位课程的开发者更贴近学生,也就更了解学生的需要,在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校本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无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其构建平台、涵盖领域、涉猎内容等都具有地域的、文化的普遍性,不可能顾全到校域特殊性,因此,开发并开设校本课程,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1. 对校本课程开发者要求较高。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主要是校长和教师。一所学校能否成功的开发出校本课程,对其校长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校长,在积极实施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有如下基本素质:有高涨的改革热情,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课程开发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课程开发中起到领导的作用。而作为教师也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有团队协作精神,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较深的学科造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素质对一般学校和一般教师显然要求过高,再加上如今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课程意识较为薄弱,开发课程耗时、耗力、耗材,如果单凭学校和教师一己之力,的确在实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2. 还未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从政府转移到学校的课程行政权力,如何保证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如何知晓课程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一方面,在英国有“学校董事会”,在法国有“家长董事会”来为学校行政的监督力量。而在我国实际情况看来,形成这样一个体制的条件还未成熟,所以也无法进行专业的监督和指导。
3. 校本课程形式比较单一。从我们当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看来,对待校本课程的态度还比较保守,课程形式还比较单一。课程开发的领域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和活动课,给人感觉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和活动课或者兴趣课之类的课程。其实,校本课程可以有不同的变式和类型,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还可以是必修课。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课程类型,是将校本课程的内涵简单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至少需要创设两个前提条件,即校长、教师要具备自主抉择课程的能力和角色转换的精神准备——从被动地实施既定的课程规范到形成课程理念、主动创设课程规范,并建立有效的非行政的课程宏观指导与微观监督机制。
增强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形成健全的“校本课程”体制,是如今课程发展的趋势,但鉴于我国教育大背景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完善这种体制仍需长时间实践经验的累积与理论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9/5/12 18:40:25
- 【点击频次】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