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让数学课堂更具生活化的策略

 

【作者】 扈桂燕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具生活化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多用生活事例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形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教室,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说明课题内容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事例,知道学习到知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例如:一年级教材中“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就需要用到生活的事例,“4+3+2=?”用一段生活情景描述:“讲台前本来有4个学生,过来了3个,又走来了2个,现在有几个学生?”通过情景描述学生很容易掌握运算过程。又比如:我在教学“元 角 分”时,让学生做这样一题,“一块橡皮4角,小芳要买2块,给营业员1元她会找小芳多少钱?”此时一部分学生被题中的数字迷惑了,不知所措。这时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一块橡皮4角,我要去买2块,给了一元营业员,她会找我多少钱?”这时学生就联想到生活当中的他,很容易的说出找回多少钱。
  二、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每当老师新授计算题时,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是性。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笔算不进位加”一课时,创设了两个小动物怎样做题的情境过程:产生好奇、探索做题和找到答案、高兴回家。小猴和小狗正在做一题:有3421只小鸡,又来了654只母鸡,一共有多少只鸡?小猴、小狗认为太简单了,于是老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说怎样做?被情景吸引的学生都能列出加法计算的题目3421+654。可是等于几呢?这时不仅把小猴小狗愣住了,也设了个悬念给所有的学生,揭示了主题也进入第二个情境过程。于是大家和两只小动物一起交流、讨论、争辩终于找到答案。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景,走入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知识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
  三、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
  我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四、妙将作业生活化,让学生更热爱数学
  如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许多数学问题就是平常生活经验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是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知识后,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丁玲的一天:早上6(  )30(  ),丁玲从2(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  )的早饭,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   )外的学校跑去。路上,丁玲遇上红灯停留了1(  ),随后碰上了体重55(   )的小胖子张元,和他一起到了学校。放学后,丁玲一回到家,马上拿出了1(   )长的钢笔和1(   )厚的练习簿在面积约97(   )的办公桌上做起了作业。晚上6(   ),动画片开始了,丁玲看了大约半(   )。吃完晚饭后,丁玲复习了一会儿功课,喝了一盒125(   )的牛奶,(   )时准时上床睡觉。
  五、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六、加强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生活的乐趣
  1、课堂上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那么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二年级教材“克 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沙、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油等等给每个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并让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满一千克掂一掂。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的目标。有例如:学生学了“元 角 分”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也来当一回合格的售货元员和文明的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2、课外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使用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需要。例如:学了“分一分”确定标准后,学生可以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小抽屉、玩具箱甚至小房间动手分类整理好。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学了“几 第几”一课时,知道图画上的动物的家在几楼几室,那么要求学生回家找一找我住在几楼几室,或找一找别的小朋友住在几楼几室。老师还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家宅区去实践一下每间房属于几楼几室。让学生亲身实践,从而对探求数学知识有了一个迫切的愿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给学生一双“生活中眼睛”,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聪明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
  • 【发布时间】2019/5/12 18:41:41
  • 【点击频次】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