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新理念 上好科学实验课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科学教材已真正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一二年级的孩子们也拥有了可爱的科学课本。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从上到下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同时也能看出教师的观念在逐渐转变、角色在悄悄地变化,开始认识到科学课的重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她强调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则需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动手实践,在动脑动口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这正是实验课所独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是我们科学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该怎样进行实验课的教学?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细研课标,抓理念
(一)教师层面,会审题——求新求实。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已经从“以学待用”转向“以用促学”,强调科学素养是人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成长。其精髓是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地、做实。为了更容易理解基本理念的内涵,可以从这样三句话中得到启发。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火焰”;管仲曾经说过:“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任由学生胡思乱想,也比照着葫芦画瓢强”。这不正是牛顿所说的吗,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就能直观地感悟到该用什么样的理念去指导教育教学。
(二)学生层面,会做题——求奇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理念的核心内容,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即让学生学会做题,一题多解,求奇求异。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环节,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大胆猜想,和自己的已有经验产生联想,来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如在研究光的传播路线时,带孔的硬纸板材料,就可以多方法利用,将纸板排成一条直线,可以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将纸板围成一个圈,就可以验证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多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能说出许多的方案:将纸卷成直的纸筒,能看见蜡烛,弯的纸筒看不见蜡烛;阳光照在我的手表上,光线投在教室的墙壁是也是直着过去的……
二、做好转变,重实验
(一)变实验方案由口头讲述到动手操作。
目前,学校的科学教师一般是兼职的,他们担任着各种任务,有的老师几节课会连着上,杂而忙的工作状态使得老师没空也没心准备实验材料,因此实验教学只能口头讲讲,其实教师都知道科学实验不动手,那科学的学科特点将流于空谈。只有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才能使学生触景生情,如“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做一遍实验胜过口头讲十遍。
(二)变实验操作由演示实验到分组实验。
一位高教说过:“实验教学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可见实验的重要地位。要真正实现它的教育价值,就必须由教师操作变为学生操作。因为教师像演员一样在台上表演,学生只能像观众一样在台下默默地观看,到底水应该放多少?什么时候点酒精灯?学生根本不清楚。俗话说“眼经不如手经”,只有学生亲自动手了,才能体验到实验步骤的重要和实验现象的奇妙,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实验成功后的喜悦和实验失败时的感受。
(三)变实验场地由教室到实验探究室。
由于好多科学实验需要一个等待的时间,需要一个有水、宽敞的空间,因此紧紧依靠科学课堂是不能很好完成目标的。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就必须由教室向实验探究式转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学生就可以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观察力。
三、注重教法,找灵感
“若是不悟 千里万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脚下便是灵山”。采用“三不教二不急一注重”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巧妙组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古人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地用投入实验,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魔术法: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消失的硬币》活动中,教师出示一枚硬币,在学生确认后,将其压在空玻璃杯下,再往玻璃杯里倒满水,奇迹出现了,刚才的硬币不见了。学生十分惊讶:“哇,老师会变魔术”,兴趣油然而生。这时,老师神秘地说:“这个小魔术很简单,每个学生都会变,不信你们自己试试”。学生都跃跃欲试,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积极地投入了实验活动。
(二)惊险法:这种方法扣人心弦,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大气压力实验》“倒放盛水的玻璃杯”表演,教师将玻璃杯盛满水,然后盖上纸片,慢慢倒过来,松开手时,学生都叫起来:“不能松手,水会漏的!”结果水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漏了,这种强烈的反差激起学生非探究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全神投入做实验,寻找科学的秘密。
(三)设疑法:这种方法以学生探索为主,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学生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如《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大胆尝试,把这些东西-一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在水面?在获得初步沉与浮的经验后,提供辅助材料,进一步探索、尝试,“沉的材料能变浮?浮的材料能变沉吗?”带着新问题,继续探索,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科学内容,灵活编排、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由错误到正确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做法,我想只有科学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那么实验课的教学会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落地、做实,发挥出它独有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她强调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则需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动手实践,在动脑动口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这正是实验课所独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是我们科学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该怎样进行实验课的教学?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细研课标,抓理念
(一)教师层面,会审题——求新求实。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已经从“以学待用”转向“以用促学”,强调科学素养是人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成长。其精髓是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地、做实。为了更容易理解基本理念的内涵,可以从这样三句话中得到启发。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火焰”;管仲曾经说过:“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任由学生胡思乱想,也比照着葫芦画瓢强”。这不正是牛顿所说的吗,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就能直观地感悟到该用什么样的理念去指导教育教学。
(二)学生层面,会做题——求奇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理念的核心内容,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即让学生学会做题,一题多解,求奇求异。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环节,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大胆猜想,和自己的已有经验产生联想,来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如在研究光的传播路线时,带孔的硬纸板材料,就可以多方法利用,将纸板排成一条直线,可以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将纸板围成一个圈,就可以验证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多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能说出许多的方案:将纸卷成直的纸筒,能看见蜡烛,弯的纸筒看不见蜡烛;阳光照在我的手表上,光线投在教室的墙壁是也是直着过去的……
二、做好转变,重实验
(一)变实验方案由口头讲述到动手操作。
目前,学校的科学教师一般是兼职的,他们担任着各种任务,有的老师几节课会连着上,杂而忙的工作状态使得老师没空也没心准备实验材料,因此实验教学只能口头讲讲,其实教师都知道科学实验不动手,那科学的学科特点将流于空谈。只有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才能使学生触景生情,如“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做一遍实验胜过口头讲十遍。
(二)变实验操作由演示实验到分组实验。
一位高教说过:“实验教学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可见实验的重要地位。要真正实现它的教育价值,就必须由教师操作变为学生操作。因为教师像演员一样在台上表演,学生只能像观众一样在台下默默地观看,到底水应该放多少?什么时候点酒精灯?学生根本不清楚。俗话说“眼经不如手经”,只有学生亲自动手了,才能体验到实验步骤的重要和实验现象的奇妙,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实验成功后的喜悦和实验失败时的感受。
(三)变实验场地由教室到实验探究室。
由于好多科学实验需要一个等待的时间,需要一个有水、宽敞的空间,因此紧紧依靠科学课堂是不能很好完成目标的。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就必须由教室向实验探究式转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学生就可以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观察力。
三、注重教法,找灵感
“若是不悟 千里万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脚下便是灵山”。采用“三不教二不急一注重”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巧妙组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古人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地用投入实验,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魔术法: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消失的硬币》活动中,教师出示一枚硬币,在学生确认后,将其压在空玻璃杯下,再往玻璃杯里倒满水,奇迹出现了,刚才的硬币不见了。学生十分惊讶:“哇,老师会变魔术”,兴趣油然而生。这时,老师神秘地说:“这个小魔术很简单,每个学生都会变,不信你们自己试试”。学生都跃跃欲试,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积极地投入了实验活动。
(二)惊险法:这种方法扣人心弦,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大气压力实验》“倒放盛水的玻璃杯”表演,教师将玻璃杯盛满水,然后盖上纸片,慢慢倒过来,松开手时,学生都叫起来:“不能松手,水会漏的!”结果水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漏了,这种强烈的反差激起学生非探究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全神投入做实验,寻找科学的秘密。
(三)设疑法:这种方法以学生探索为主,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学生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如《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大胆尝试,把这些东西-一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在水面?在获得初步沉与浮的经验后,提供辅助材料,进一步探索、尝试,“沉的材料能变浮?浮的材料能变沉吗?”带着新问题,继续探索,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科学内容,灵活编排、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由错误到正确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做法,我想只有科学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那么实验课的教学会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落地、做实,发挥出它独有的教育价值。
- 【发布时间】2019/5/12 18:42:51
- 【点击频次】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