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

 

【作者】 陈世芬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大力提倡数学教学新课改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前预习已逐渐被老师、学生遗忘,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小学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笔者认为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一、确定预习的目的 
  首先我们先要想一想,以前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自己来个“预测”。如此的思考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思维习惯。其次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观看书本的引言。学看课本的引言部分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对不懂的问题提出假设,从而由老师在课堂上帮助验证。
  二、预习步骤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即在学生对预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给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抽象概念具体化;(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加强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等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预习环节中,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梳理预习思路,掌握预习方法。例如,在讲授“分数”这一概念时,由于很多学生从未接触过这个新的概念而感到很陌生,教师此时可以设计相关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经过荒山野岭,肚子饿得咕咕叫,孙悟空想:这样下去,可要把师父饿坏的。于是他去找了一些桃子。贪吃的猪八戒见了,直流口水,未等悟空站稳脚,就抢了几个,刚想往嘴里塞,悟空说:‘呆子,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考考你,答对了桃子才给你。八戒答应了。于是悟空问道:‘把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沙僧俩人,每人分得几个?八戒想来想去也想不出答案,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八戒想出来吗?”这样,让学生与同学互动交流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循序诱导,攻克难点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学大力倡导的,而预习思考题也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如:预习笔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思考:(1)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回忆计算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并比较一下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还试着让学生写一写你能列出几种方法来?
  五、教师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检查“疑问”的数量与质量小学数学论文,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从而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如在预习“位置也方向”这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预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就很有针对性,试着问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也有些同学问自己的家在镇政府的哪个方位,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时让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很好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试着让学生说说问这些问题时的想法,让其他同学也去借鉴借鉴,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都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
  总之,合理进行课前预习,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听课质量,为学生“减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预习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预习方案的设计也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的优化、课堂调动能力的综合考查。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节奏进行优化结合,设计出难易度适中、利于学生操作的预习方案,才能够发挥出课前预习的最大效用,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数学成绩。
  • 【发布时间】2019/5/12 18:44:25
  • 【点击频次】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