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学习知识,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小学数学课堂中引进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小学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都非常好奇和感兴趣,他们对数的认识和运算模糊,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为运用,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其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整合教学资源,梳理教学思路。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动学习。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愿意去学习的动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多数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因目的性、指导性不强,使得真正去预习的学生很少,还有在教师上课的时候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但是所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些问题又十分复杂,就算是口才再好的教师有时也无法用语言很清楚的进行讲述,把信息技术应用引入到教学,以上不足便可迎刃而解。如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动画、图象等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做到图文声并茂,视听相结合,再现各种事物、原理、结构、现象、情景及其组合等的应用,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再现在课堂上,使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知识的诱惑力,消除了抽象、想象、语言表达的障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要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资料的查询、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使用等,而且随着这些技术的掌握,会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准备。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它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其备课量要大的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没有精心备课,那他的教学效果有时还比不上传统模式教学。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数学又是相对枯燥、单一的教学。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是创设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即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教学问题以动物、人物等形式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即教师将现实中难以形象表达出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影音等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三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即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分析生活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对称图形,通过多媒体短片播放或PPT图形平移、旋转等功能,更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图形的运动轨迹。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及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面值,再通过讲授,让学生对人民币的换算有初步了解。随后,教师播放一段购物的视频,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的小朋友共花费多少钱?”以此来引导学生分小组统计、计算。这样,学生对人民币的运算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如此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升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微课教程。信息技术除了通过动画影音来丰富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教程。一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课”实现再学习,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可以帮助教师查找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三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针对学生不好理解的知识有重点地做出分析。例如,在“因数和倍数”一课中,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熟练使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其编制成一个大约10分钟的教学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视频观看完后,利用课堂时间,通过问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视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适量延伸,引导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找寻办法运用到以往所学的知识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虽有许多优点,但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尽量使用形式简单而又富有趣味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信息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化内容。
2.注意适用性和技术性相结合。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师在使用之前,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方法。同时,小学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只需要在合适的地方通过使用新颖的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
3.注意发挥学生主导性作用。生动、丰富的信息教学容易让学生甚至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信息图像上,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将教学重心引到课堂内容上,让信息技术处于辅助地位,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让教师更加方便、有效地展开教学,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态度,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艳.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2(9):17
[2]王俊.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育,2016(12):34
[3]姜羽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J].华夏教师,2018(01):40-4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小学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都非常好奇和感兴趣,他们对数的认识和运算模糊,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为运用,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其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整合教学资源,梳理教学思路。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动学习。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愿意去学习的动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多数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因目的性、指导性不强,使得真正去预习的学生很少,还有在教师上课的时候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但是所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些问题又十分复杂,就算是口才再好的教师有时也无法用语言很清楚的进行讲述,把信息技术应用引入到教学,以上不足便可迎刃而解。如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动画、图象等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做到图文声并茂,视听相结合,再现各种事物、原理、结构、现象、情景及其组合等的应用,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再现在课堂上,使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知识的诱惑力,消除了抽象、想象、语言表达的障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要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资料的查询、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使用等,而且随着这些技术的掌握,会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准备。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它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其备课量要大的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没有精心备课,那他的教学效果有时还比不上传统模式教学。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数学又是相对枯燥、单一的教学。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是创设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即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教学问题以动物、人物等形式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即教师将现实中难以形象表达出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影音等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三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即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分析生活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对称图形,通过多媒体短片播放或PPT图形平移、旋转等功能,更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图形的运动轨迹。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及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面值,再通过讲授,让学生对人民币的换算有初步了解。随后,教师播放一段购物的视频,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的小朋友共花费多少钱?”以此来引导学生分小组统计、计算。这样,学生对人民币的运算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如此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升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微课教程。信息技术除了通过动画影音来丰富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教程。一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课”实现再学习,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可以帮助教师查找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三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针对学生不好理解的知识有重点地做出分析。例如,在“因数和倍数”一课中,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熟练使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其编制成一个大约10分钟的教学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视频观看完后,利用课堂时间,通过问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视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适量延伸,引导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找寻办法运用到以往所学的知识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虽有许多优点,但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尽量使用形式简单而又富有趣味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信息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化内容。
2.注意适用性和技术性相结合。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师在使用之前,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方法。同时,小学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只需要在合适的地方通过使用新颖的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
3.注意发挥学生主导性作用。生动、丰富的信息教学容易让学生甚至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信息图像上,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将教学重心引到课堂内容上,让信息技术处于辅助地位,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让教师更加方便、有效地展开教学,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态度,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艳.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2(9):17
[2]王俊.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育,2016(12):34
[3]姜羽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J].华夏教师,2018(01):40-41.
- 【发布时间】2019/5/12 18:46:32
- 【点击频次】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