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是什么
【关键词】 ;
【正文】 一提起教育我的思绪万千,什么是“教育”?亦或是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注重孩子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还是注重孩子掌握更多的应试教育知识?答案并不唯一,但全中国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让孩子好好学习,可是没有人去问孩子愿不愿意学习?有些孩子天生就对学习并不敏感,他们更喜欢去玩,你能说这样的孩子就是脑子不聪明的笨孩子吗?不,恰恰相反,这一类的孩子思想开阔,脑子反应非常快,可就是面对课本、数字甚至是英文字母,孩子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去好好搞懂它们分别谁是谁?那这个时候就是考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的时候到了,我们是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还是让他们继续跟着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一再备受打压的苟延残喘的学习呢?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学校老师、我们的父母都在逼迫孩子学习,唯分数论。在中国,好的老师是炙手可热的优质资源。好的学校、甚至是好的培训班都是中国家长们要慕名而去的地方。他们不管自己的孩子爱不爱学习,喜欢不喜欢英语甚至是奥数,他们只知道别的孩子学,我的孩子就得学。别的孩子上补习班,我的孩子就得上补习班,完全不顾教育的主体是孩子,没有人询问过:“孩子,你喜不喜欢上补习班?”,“孩子,你学得累吗?”“孩子,你都真真正正喜欢干什么啊?”总之,中国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如果学习不好,将来必定一事无成,孩子如果学习都学不好,将来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现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他就是破格被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录取,他一共参加了三次高考,最后一次考试数学考了89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是因为那年的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所以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其中就有英语成绩比较突出的马云。我们不可否认,马云的英语成绩是优异的,但是他其它科目呢,显然是很一般,甚至根本算不得是优秀学生。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双十一期间营业额几十亿的事实。而且,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成功人士都是在充分发挥了他的过人之处之后而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不是盲目填平他自身的短板以求达到和别人相同程度的成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显得由为可笑。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那么过分的强调整齐划一,而不欣赏一枝独秀?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像集成车间生产的大批量半成品一样的来用于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身上,而不是充分欣赏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引导他们将其发挥至极致!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现在办成了这么让人痛苦头疼的一种教育?孩子每天每天被逼着学,甚至孩子学不好也都成为了父母的罪过,学校里老师更是看到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变着法的批评他们,教育他们。教育现状如此的不堪,让学生、家长都倍感疲惫而且压力巨大。有一阵,网上竟然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孩子的学习:“说现在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主要看家长给辅导的好不好。”学习现在完全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而是整个家庭、父母之间的事情。正所谓:“父母如果没有好好学习,孩子就无法天天向上”。
有时候,看到那些整日为了孩子学习忧心忡忡的父母,真不知道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只能感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之爱孩子真可谓是掏心掏肺、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可是中国的教育没有给我们这些可怜的父母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近出版界涌起一股“民国老课本热”,尤其是1932年的8册版《开明国语课本》,其影印本多次卖断了货。这部教材由叶圣陶编写课文,画家丰子恺绘制插图,清新质朴,简洁实用,毫不陈腐。当时的钱穆、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等知名大家都曾入中学任教,佳话颇多,一个年级的学科组就能强过现在的一所大学。
很显然,要办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好老师。可我们今天的老师,既不关心学生如何做人,也不关心他们的人格魅力培养,只关心他们的分数。老师俨然已经成为了枯燥的国家考试机器上的螺丝钉。
胡适先生说,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消考察三件事,而第一件事就是看他们怎样对待孩子。胡适的眼睛的确够毒——近100年后的今天,在最应该被启蒙的年纪,我们的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点化。在最需要先生指导、孵化想象力和创意,最大限度地发掘天赋的时期,我们的孩子缺乏真正能照亮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好老师。
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毫不客气地给教师行业提高“准入门槛”:“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旅华多年并在华娶妻生子的英国著名出版人马克·基多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文章,声称准备携家带口从中国撤退。文中他特别尖锐地批判了教育问题,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一个“考试中心”,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只培养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中国并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成领导人、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恰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的,正如他说的,我们的教育,知识被看成最为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等等,都可以一并解决了。但事实上,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的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在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有的竟然选择自杀。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所以,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未来的教育改革之路应该去往何方?我认为不妨多花大气力提高一下孩子们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后在是知识教育。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学校老师、我们的父母都在逼迫孩子学习,唯分数论。在中国,好的老师是炙手可热的优质资源。好的学校、甚至是好的培训班都是中国家长们要慕名而去的地方。他们不管自己的孩子爱不爱学习,喜欢不喜欢英语甚至是奥数,他们只知道别的孩子学,我的孩子就得学。别的孩子上补习班,我的孩子就得上补习班,完全不顾教育的主体是孩子,没有人询问过:“孩子,你喜不喜欢上补习班?”,“孩子,你学得累吗?”“孩子,你都真真正正喜欢干什么啊?”总之,中国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如果学习不好,将来必定一事无成,孩子如果学习都学不好,将来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现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他就是破格被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录取,他一共参加了三次高考,最后一次考试数学考了89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是因为那年的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所以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其中就有英语成绩比较突出的马云。我们不可否认,马云的英语成绩是优异的,但是他其它科目呢,显然是很一般,甚至根本算不得是优秀学生。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双十一期间营业额几十亿的事实。而且,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成功人士都是在充分发挥了他的过人之处之后而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不是盲目填平他自身的短板以求达到和别人相同程度的成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显得由为可笑。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那么过分的强调整齐划一,而不欣赏一枝独秀?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像集成车间生产的大批量半成品一样的来用于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身上,而不是充分欣赏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引导他们将其发挥至极致!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现在办成了这么让人痛苦头疼的一种教育?孩子每天每天被逼着学,甚至孩子学不好也都成为了父母的罪过,学校里老师更是看到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变着法的批评他们,教育他们。教育现状如此的不堪,让学生、家长都倍感疲惫而且压力巨大。有一阵,网上竟然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孩子的学习:“说现在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主要看家长给辅导的好不好。”学习现在完全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而是整个家庭、父母之间的事情。正所谓:“父母如果没有好好学习,孩子就无法天天向上”。
有时候,看到那些整日为了孩子学习忧心忡忡的父母,真不知道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只能感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之爱孩子真可谓是掏心掏肺、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可是中国的教育没有给我们这些可怜的父母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近出版界涌起一股“民国老课本热”,尤其是1932年的8册版《开明国语课本》,其影印本多次卖断了货。这部教材由叶圣陶编写课文,画家丰子恺绘制插图,清新质朴,简洁实用,毫不陈腐。当时的钱穆、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等知名大家都曾入中学任教,佳话颇多,一个年级的学科组就能强过现在的一所大学。
很显然,要办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好老师。可我们今天的老师,既不关心学生如何做人,也不关心他们的人格魅力培养,只关心他们的分数。老师俨然已经成为了枯燥的国家考试机器上的螺丝钉。
胡适先生说,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消考察三件事,而第一件事就是看他们怎样对待孩子。胡适的眼睛的确够毒——近100年后的今天,在最应该被启蒙的年纪,我们的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点化。在最需要先生指导、孵化想象力和创意,最大限度地发掘天赋的时期,我们的孩子缺乏真正能照亮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好老师。
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毫不客气地给教师行业提高“准入门槛”:“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旅华多年并在华娶妻生子的英国著名出版人马克·基多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文章,声称准备携家带口从中国撤退。文中他特别尖锐地批判了教育问题,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一个“考试中心”,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只培养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中国并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成领导人、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恰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的,正如他说的,我们的教育,知识被看成最为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等等,都可以一并解决了。但事实上,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的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在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有的竟然选择自杀。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所以,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未来的教育改革之路应该去往何方?我认为不妨多花大气力提高一下孩子们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后在是知识教育。
- 【发布时间】2019/5/12 18:49:18
- 【点击频次】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