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探索情境和启发诱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多是采用“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传授方法——巩固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从而缺失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探寻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数学的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数学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运用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可以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再过一个多月就到新年了,学校打算吸收一年级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少先队组织,需要做100条这样的红领巾(电脑出示:闪动的红领巾),需要买多少布料?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这样的生活情境的创设,马上勾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猜测、动手探究验证、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继而归纳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中,他们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精心提出问题,打开探究性学习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活动开始于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帮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学生自己有了问题,才愿意主动探索,在课堂上的表现才积极主动,在探索中发现,这样的探究性课堂是独具魅力的。
那么,如何设计问题的提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揭题提问 即在揭示课题后,围绕着课题进行提问。如在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时,教师提出:你们觉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猜测:化成小数?化成分数?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跃跃欲试。
2.自学提问 即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发现与旧知间难以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如在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这一个看上去似乎很复杂的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开了大门。
3.尝试提问 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在难度不大的例题学习时,直接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
4.辨析提问 即对易混易错的相似的概念、法规、性质等知识或有共性的难点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并提出。如在学习分数时,学生对“分为”和“平均分”理解不深,经常出现概念上的混淆,则可以提出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如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何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直困扰我们的话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很多,也对这些总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努力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们随声附和的问题,我们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是很古老的,但是却是很有效的。在讲到一道乘法题的时候,给学生们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问他们会了吗,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声音非常整齐。这个时候,就应该老师发挥作用了。那就是对这些喊会的同学进行排查工作。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从里面选择两个学生,然后让他们来黑板把讲的内容再重复一遍,这个时候就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水平的时候了,有的学生很自信就把题目完成了,而有的学生却还是不会。这个时候老师的工作重点就在于如何教育这些人云亦云的学生,当然在课堂上,坚决不能够跟学生发脾气,更不能体罚。既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会的时候不敢再冒充,另外就是让他们学会诚实。所以应该先告诉他们,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可恶的,他们也是希望能够学习好的。但是面临学习的压力,他们也不是故意这样欺骗老师,更不能欺骗自己。学生们是花钱来学习的,如果有问题而不找老师解决,那岂不是浪费资源。大家付出同样的努力,却得到了不同的资源,谁会觉得自己拥有的多呢,所以这样教育学生,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他们不是在为谁学习,而是在为自己学习,所以如果他们利用不好教师的资源,那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所以在学校我们能够获得的就是知识,我们不学知识来学校做什么呢?学生们听到这些往往就会大彻大悟,如醍醐灌顶。[3-5]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来学校的目的,而且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们肯定会积极和教师交流和学习,他们知道来学校最能够获得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就是知识。我们班就有一位学生对数学非常没兴趣,所以后来在听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大喊大叫,不但自己学习不好,还影响其他的同学。后来,我跟他谈心,跟他聊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他说来学校是父母的命令,自己没兴趣。那我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了很多的人生规划。后来我通过一个个例子给他证明,没有文化在这个社会上是不能够很好的生存的。如果学习不好,就不能够进入好的学府,如果没有好的学府就没有好的前程。如果你想从事一个工作,但是你的学历不够,这就是非常可悲的。很多人不就在现实面前低头了吗?我们固然有理想,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如果没有按部就班的去学习和努力工作,如何能够获得提升自己的机会呢。所以,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才能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出铺垫。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数学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运用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可以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再过一个多月就到新年了,学校打算吸收一年级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少先队组织,需要做100条这样的红领巾(电脑出示:闪动的红领巾),需要买多少布料?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这样的生活情境的创设,马上勾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猜测、动手探究验证、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继而归纳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中,他们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精心提出问题,打开探究性学习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活动开始于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帮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学生自己有了问题,才愿意主动探索,在课堂上的表现才积极主动,在探索中发现,这样的探究性课堂是独具魅力的。
那么,如何设计问题的提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揭题提问 即在揭示课题后,围绕着课题进行提问。如在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时,教师提出:你们觉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猜测:化成小数?化成分数?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跃跃欲试。
2.自学提问 即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发现与旧知间难以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如在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这一个看上去似乎很复杂的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开了大门。
3.尝试提问 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在难度不大的例题学习时,直接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
4.辨析提问 即对易混易错的相似的概念、法规、性质等知识或有共性的难点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并提出。如在学习分数时,学生对“分为”和“平均分”理解不深,经常出现概念上的混淆,则可以提出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如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何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直困扰我们的话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很多,也对这些总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努力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们随声附和的问题,我们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是很古老的,但是却是很有效的。在讲到一道乘法题的时候,给学生们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问他们会了吗,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声音非常整齐。这个时候,就应该老师发挥作用了。那就是对这些喊会的同学进行排查工作。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从里面选择两个学生,然后让他们来黑板把讲的内容再重复一遍,这个时候就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水平的时候了,有的学生很自信就把题目完成了,而有的学生却还是不会。这个时候老师的工作重点就在于如何教育这些人云亦云的学生,当然在课堂上,坚决不能够跟学生发脾气,更不能体罚。既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会的时候不敢再冒充,另外就是让他们学会诚实。所以应该先告诉他们,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可恶的,他们也是希望能够学习好的。但是面临学习的压力,他们也不是故意这样欺骗老师,更不能欺骗自己。学生们是花钱来学习的,如果有问题而不找老师解决,那岂不是浪费资源。大家付出同样的努力,却得到了不同的资源,谁会觉得自己拥有的多呢,所以这样教育学生,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他们不是在为谁学习,而是在为自己学习,所以如果他们利用不好教师的资源,那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所以在学校我们能够获得的就是知识,我们不学知识来学校做什么呢?学生们听到这些往往就会大彻大悟,如醍醐灌顶。[3-5]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来学校的目的,而且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们肯定会积极和教师交流和学习,他们知道来学校最能够获得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就是知识。我们班就有一位学生对数学非常没兴趣,所以后来在听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大喊大叫,不但自己学习不好,还影响其他的同学。后来,我跟他谈心,跟他聊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他说来学校是父母的命令,自己没兴趣。那我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了很多的人生规划。后来我通过一个个例子给他证明,没有文化在这个社会上是不能够很好的生存的。如果学习不好,就不能够进入好的学府,如果没有好的学府就没有好的前程。如果你想从事一个工作,但是你的学历不够,这就是非常可悲的。很多人不就在现实面前低头了吗?我们固然有理想,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如果没有按部就班的去学习和努力工作,如何能够获得提升自己的机会呢。所以,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才能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出铺垫。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1:16
- 【点击频次】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