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构建“开放式”的语文教学

 

【作者】 杜 科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河西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教育。课堂组织形式过于严密、封闭,约束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所谓“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统一模式,打破固定的格局,老师少设一些限制,多给一些自由,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大的空间内,发挥人的潜质,获得成功与满足。
  一、开放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他们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老师不再提出问题,学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老师以亲切的口吻或商量的语调试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对那些问题感兴趣……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理解课文时,请同学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提出:盲老人在木牌上写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钱,而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以后给他钱的人多极了。有的提出:语言的魅力是指谁的语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儿?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语言?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在课堂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是他们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会提问的学生会学习”也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对于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不断的启发、指导。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支持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多元思维,肯定他们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点,不强求一致性,允许多种答案并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安排一些开放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在充分动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一个问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的解决问题。“开放式”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了人自身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
  二、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学形式转变
  老师站讲台,学生一人一位的学习形式整齐而有序,但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开放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自由学习等。改变传统的单行单列,把学生座位摆成四人一组、五人一组、六人一组,摆成方形、圆形、花形……平时根据男女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自由结组,结成“问题小组”,即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一组;结成“伙伴小组”,即研究问题最为默契的同学一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意见、观点,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观点,集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老师作为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一员,也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一起思考、讨论、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开放式”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获得了自由,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了青春活力。同时,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性格。
  三、开放式学习学习方法改变
  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作为应答者,作为练习者,显然是把学生放在了客体的位置上,不利于对人的培养。在教学中,老师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课文大多是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悟理解。学生可以用读的方式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可以用演的方式表现语言文字的冲情意韵,可以动手实践,可以配乐演唱,可以着色绘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自然其乐融融。如学习《狐假虎威》《我们的军长》时,让学生演一演,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胆量。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时,让学生根据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画一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或是老师指引,或是学生自己选择,都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形成学生为教学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课,课堂上往往也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时间短暂,对思考的问题走过场,教师越俎代庖,而且目标上只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的培养熏陶。开放式语文教学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改变这一认识和做法,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看得同等重要。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才能变得鲜活、灵动,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才能得到激发和培养。
  五、避免教材的单一,吸纳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
  懂教育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接触感受大量语文材料基础上的。学生要学好语文单靠一本教科书是不可能的。教科书中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生不可能人人能够通过这一例子举一反三,相反大多数是举三反一。性格自闭、少言寡语的学生往往课堂上说起话来就口吃,因为他说得少。所以老道的语文教师总会教学生在生活中广泛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如街头巷尾的招牌,亭台楼宇上的楹联,电视上精彩的广告词,网络不断翻新的新新语,还有校园、社区发生的新鲜事和国内外的新闻都可以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不用说地方那些丰厚的习俗文化了。我每学期除了教学生教学规定的教材外,还从报纸杂志网络里收集一些文章印发给学生,并作课堂讲读篇目。一些爱好阅读写作的学生还自愿买了课外读本,学校阅览室也提供了很多读物,这样大大扩充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足够的阅读和探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而且教材里的有些课文内容似乎与学生生活很遥远,很有距离感,上课时学生表现出不关心,不感兴趣,这时如果我们能找到它们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相近点、链接点,学生的反应就会强烈。你的课堂就会变得生气、鲜活。
  总之,开方式教学,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在充分动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一个问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的解决问题。“开放式”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了人自身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又帮老师活跃课堂气氛。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2:11
  • 【点击频次】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