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把插图、画图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作者】 魏风英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文字语言与绘画语言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艺术载体。语文教材能根据小学生心理成长及求知的趋向,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不仅易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将抽象的文字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图画,由此,激发学生学知的热情。把图画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让学生在学文与观察图片、赏景的同时达到了学知的目的,还有利于发展学生丰富的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
  一、借助插图,推理文意
  文本中的插图是课文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运用好插图,就要培养学生观察插图的兴趣。小学语文大多有插图,教师结合文本围绕插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推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文本,从而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三年级语文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画面,画面上的胡萝卜先生拖着长长胡子,长胡子在风里飘动着,鸟太太正抖动着一块淡蓝色的布片,找绳子晾晒的画面。针对画面让学生推理一下,鸟太太会怎样?教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想想文本可能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如:在学习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再根据这幅画面想象课文表达了什么意思?这样让学生再来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与学生观看插图所得到的信息有哪些差距,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联系现实,亲近自然
  大自然的物象丰富多彩,课本很多内容是以山水为媒介,抒发不同的情感。为此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走近自然。观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万物的习惯。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树木、花草、动物等,然后鼓励学生拍上照片再照着画下来。不管图画是否形似,让学生感知体验。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充满丰富的审美情趣,神奇的大自然使他们激动、惊奇,促使学生放飞奇思妙想并迸射再创造的火花。
  其次,让学生体验绘图作画,在图画里编故事,绘童话,学知识、抒情怀。语文追求的美文内在的神韵,绘画可以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物象熟记于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创造性在儿童的绘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图画成为学生表现创造性、想象力的学知方式。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把图画创造性地用到作业里去,当他们找不出确切的、恰如其分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让学生用图画表达出来。与此同时,教师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借助网络用图画丰富教材内容、用图画再现生活中的情景、使图画伴随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图画实践中体验求知的趣味与快乐。如:在教三年级下册第四课《昆虫备忘录》这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让学生画昆虫的作业。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是知识的积累与拓展,让学生选择一种看谁画的样式多,了解得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瓢虫,独角仙,蜻蜓等它们的种类习性都了解的比较细致,从而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图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图画丰富教材内容,立足课文,描述画面。形象感知是儿童学知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现行教材很注重图文并举,这些课文中的图画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使课文之外的意境升华。观察这些图画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三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燕子》一文中,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分组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文本所附的图画。再来读课文并将课文相应的文段联系起来观察图画。这样使学生既领会了丰富的课文内容又体会到了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所表达的意境。
  (二)图画再现生活中的情景。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生活与教学完全融为一体,不知不觉中进入真实的情境。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文中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特别是秋天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等特产的介绍。对于生活在天山脚下教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我们美丽的天山,常年葱翠的松柏,天山上蘑菇、党参、肉苁蓉、锁阳等特产。转而让学生联系自己上山采摘蘑菇及放牧的生活细节,通过学习、回顾、讨论。这样使学生由景生情,让美好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孩子们很有兴趣地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如何调动五觉细致观察生活,并用有声语言描绘生活,真正体验着真切感人的情和理。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运用文字来表达语言的能力。 
  (三)图画充实多媒体的情境创设。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一文时,对于理解“无边无际”这个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感到比较困难,在此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画出茫茫的戈壁,等学生(对于新疆的学生来说这并不陌生)画完后,出示课件“新疆的地域风情和茫茫的戈壁滩、一望无际的草原”。看后要求学生说说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沙漠、草原……无边无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凭借音乐,感知画面,自然悟出了词语大意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家乡风貌,在赏析中让学生学到了文中所给予的哲理。此时学生有许多美好的想法在脑中浮现,他们想说想画,教师顺势指点学生画自己的喜欢画面。于是,有画草原的、有画戈壁滩的、还有画无边无际的沙滩……,这时再要求他们为每一幅图画配上语言文字。这样久而久之对写作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提高。
  图画在教学情境中的正确、合理应用能使学生劳逸结合,在他们累了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候画一画,学习感到吃力时把文本内容变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描绘一幅画面。
  总之,语文教学可以用插图、画图赏景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欲望,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用画图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同文本、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再创造,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与提升语文潜在的深层次的主题思想。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3:56
  • 【点击频次】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