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引导学生体味语文魅力

 

【作者】 杨晓蓉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响水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潜在语言文字中,需要我们在品读、欣赏、感悟中去体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新策略,引导学生去仔细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魅力;引导;体味
  所谓体味,就是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受语文学习乐趣,这本身就是一种体会。有人说,语文是论语说文的孔子,是逍遥云游的庄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壮心不已的曹孟德,她还是编织梦幻的安徒生。无论是什么,我们都无法用语言来述之,简单地说,语文是精彩的,是魅力的,是情感的,我觉得更能感受。因此,作为语文学习,引导学生体味语文,才是门径。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教材优势,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丰富、具体、生动,做到趣味横生,妙珠连连,确实让语文彰显魅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语文,感受魅力。
  一、善于挖掘,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古人说得好,文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论是“黄金屋”还是“颜如玉”,都不是文字表面都呈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反复朗读,最好是品读,在品读中去感受、体会、在想象中挖掘,从而找到“黄金屋”和“颜如玉”。这就是语言文字中的魅力所在。我们常说,语文是读的学科,读是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当然,读更是一种理解、一种挖掘。如果再配合写,即读写结合,更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猫》这一课时,课后让学生写一写想对老舍先生说的话,学生写来写去无非“老舍先生,你真喜欢猫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毫无意义。如果让学生想像满月的小猫来到卧室,来到厨房……它们会闯些什么祸呢?一方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小猫活泼可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猫。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也是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魅力的有效做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课前必须下足备课功夫,加强预设,精心捕捉课中生成性资源,或许那美丽的一瞬就是爆发出一个“黄金屋”或“颜如玉”来,让学生感受到魅力就在于此。
  二、赏读玩味,让学生体味课文语言的魅力
  语文是读的学科,以读为径是其基本特征。在实践中,读是沟通文本与读者的桥梁,是读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通道。语文教学是读的教学,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熟读、有感情的赏读中,让学生感知文字中透着的特殊气息,体会课文语言的魅力,发展思维,提升审美能力。现行教材,篇篇佳作,语言优美,脍炙人口。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带我们到庐山一睹瀑布的雄奇壮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顿生思乡之苦;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使我们看到了一幅莺飞燕舞图;更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令我们明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赏读玩味,感悟语言特色的一个“神”字。有时一个标点,一横一竖,就可以改掉一整句话的意思。记得有一副对联是这样的:“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被人一改,变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人,媳失人,婆媳皆失人。”传说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与友人祝枝山外出游玩,祝枝山见一水车,立即脱口而出:“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即刻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这副对联,妙趣横生,对仗十分工整,这些佳话流传千古,不胜枚举。
  三、以读悟情,让学生体味文章情感的魅力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作者心灵的表达,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我们要理解课文,就要让多读,在读中体味、感悟。只有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语言文字能评赏玩味,学生才能亲自体验到更多、更深、更妙的情感,学生才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有创新的理解。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动态过程完全可以以朗读调动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可以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要引导学生分步朗读,逐步体会,整体感知内容。其次,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谈水浒”,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护的伯父。接着,让学生在理解“谈碰壁”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这时感情明显升华了,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最后,再去朗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读完后,学生已深切感受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样分步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出情感,读出人物精神面貌。
  我们知道,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读,在熟读中体味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让学生感受魅力,自己首先要有独特体验,才能引导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样才能为学生体味找到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康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感受语文学习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2]范红霞,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J].考试,2009年。
  [3]王雪,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语文学习魅力[J].素质教育,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4:19
  • 【点击频次】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