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简述

 

【作者】 张 宇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荣新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推行课程改革至今,还有的小学数学教师没有从教学中转变观念,还停留在老一套的教学之中。还是以教师的主角,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压抑,严重的阴碍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当今成功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如果气氛过于严肃,普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我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有些方法则展现了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出乎老师的意料。尽管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但他们凭直觉的这种大胆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是在十分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取得的一种独特的结果。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牲,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系的需要。
  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会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需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件纸板,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在纸板上画起来,大部分学生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30×10×5=1500(立方厘米),对此,老师不置不否,不做评价。稍倾,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到黑板上画出了另外一种剪法。30×10×5=1750(立方厘米)剪法一属常规思路,从四个角中剪去四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浪费了硬纸板,显然不可取了剪法二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尽管剪法二在思维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较方法进了一步,但还不是最佳剪法。我在表扬了剪法二的学生,并肯定其思维活性的同时,指出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进行诱导:“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这道题,你还有别的剪法吗?”
  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创新的意识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终于有学生画出了如下的剪法。教育部颂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深人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开始教材实验。(为此,我们数学教研组制订了“合作学习中小组讲座的方法,内容驻第一生策略的研究”这一实验研究方案)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这一课题研究落到实处。通过二年的教学实践和本人所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实况,下面就数学课堂活动中,如何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简述我的体会。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不能旅途自流,这就要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学:“加法”时,通过创设情境,请3个同学上台来表演一段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教师引导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感知: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一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学“长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短的?”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就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把它们横着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比另一端”;有的说“我把它们竖着放在手心上来比的”;还有的说“我把它们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较出来”。由于学生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有道理的,我都给予了肯定。
  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也就是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综合编组,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
  在数学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铅笔全部拿出来,然后在相交流、讨论,看着怎么分类,有的学生是按铅笔的色彩来分类,有的是按铅笔有无橡皮头来分类,有的是按铅笔有没有削过来分类,还有的是按铅笔的长短来分类。教师学生的这些分类方法是对的,并引导学生得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能进行不同的分类。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引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时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大有好处。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5:38
  • 【点击频次】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