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搭建模型,提高数学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建模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同时使其掌握重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复习。同时这也是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活动策略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保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课堂培养相应的学习习惯,不断激发自身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另外,这也可以不断地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来进一步创建精心设计、高效复习的课堂活动模式。
关键词:搭建模型;数学活动;应用
数学模型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它常常是以某种意义上接近实际事物的抽象形式存在的,但它和真实的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这里的实际现象既包涵具体的自然现象,比如自由落体现象,也包涵抽象的现象,比如顾客对某种商品所取的价值倾向。这里的描述不但包括外在形态,内在机制的描述,也包括预测,试验和解释实际现象等内容。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分析,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跟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性的教学设计跟规划,从而来不断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要具体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小学生数学教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进行精心设计,同时确保高效复习,来不断地促进小学生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来不断地促进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提升课堂的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创建精心设计、高效复习的小学数学生升本课堂,提出相关措施。
一、小学数学建模活动的必要性
数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向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各个领域的渗透扩展了数学与实际的接触面,数学与数学的应用在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商业贸易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各国政府都把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看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充分认识到了国际上的改革趋势,“联系实际和加强应用”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基础教育中以培养应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问题解决”已经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中令人瞩目的一个热点。
“数学模型”是实现“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掌握一定的数学建模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模型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自从数学产生以后,人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一定要使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去刻划实际问题,这就是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根据需要针对实际问题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任何具有一定数学知识的人都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我国,数学建模活动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教育界及数学界的公认,然而此类活动目前仅在大学及部分中学开展,参与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一少部分,而且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这与学生从小未养成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有关,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虽然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能力提高不够显著,而数学建模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重要而且有力的手段。学生在数学建模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建模活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建模活动中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的体验时空。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个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内心体验是将行为体验进行升华和内化过程。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尝试、观察、估计、猜测、思考建模活动中搜集资料、分析问题。
尝试是人们了解、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尝试、交流、归纳的教学过程,建立新知的数学模型,其特点是“未教先学”,即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尝试探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再进行交流,达成共识,归纳出新知识的数学模型。
(三)小组合作,深入建模,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和交流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合作性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拓宽了途径,更重要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保证。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创设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迫切寻求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开展建模活动,使学生在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的过程发挥其主体性,进行独立或合作探究学习,并注重学生尝试结果的归纳与升华,建立清晰有效的数学模型。
三、小学数学建模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该放手的一定不要包办代替。
在小学开展数学建模活动,首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选取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但兴趣容易转移,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及时鼓励。对小学生建模的结果应给予积极的评价,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不要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愉悦。
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数学建模既是学生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能够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数学方法论入门[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郑毓信著, 2018
[2]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吴亚萍, 2016
[3]激发学习动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J·布罗菲(JereBrophy)著, 2015
[4]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杨庆余主编, 2014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6:27
- 【点击频次】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