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作者】 何东林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观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是一门具有系统性的学科,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基础的数学知识,如基础运算等等,是数学学科的入门知识,也是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要寻求最优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一、充分地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感,好问是他们的天性,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好表现也是他们的行为,他们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更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感、满足感,进而产生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欲望。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及表现机会,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任学生的思维驰骋,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释放。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走进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体现出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自主探索中学习。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实现生活中都能体现到原型,而学生对于那些实际生活的问题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材料,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性学习。
  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三、联系实际
  1.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正在处于学习的阶段,主要是具体性思维方式,对问题并不深入了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实例引入,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性思维到抽象性思维的过度。
  2.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小学生正处于对活泼好动的阶段,在实际生活中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在生活中理解数的含义,通过对现实素材的计算,增强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懂得学以致用,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话,恐怕效果会不太好。在教学中,我首先让本班两名分别住在学校两边的学生介绍到学校的路程,再根据所用时间计算出自己的速度,然后现场编题,替换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亲切感,使他们感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存在数学问题,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沉默的课堂气氛。通过两名学生的表演,学生明白了相遇问题中的“相向而行”“相遇”等有关术语的涵义。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四、尊重学生的想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努力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7:10
  • 【点击频次】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