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 亮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将失去竞争力,也就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学抓起,要把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来对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落实。
  一、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是知识的仓库。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其他回答,不允许学生有背于教材内容的其他想法。课堂上教师做学生描,前车后辙,亦步亦趋。在知识的学习上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性。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也只有如此,学生们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欲望。课堂上教师要语风亲切、幽默风趣。要珍视学生的好奇心,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鼓励。教师要注意及时启迪、诱发学生的猜想兴趣。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的培养,拒绝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复制型思维。创造性往往就是从怀疑开始,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批判思想,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疑问的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使创作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就必须首先创设疑问的情境。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一系列的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新意见。比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与高有什么关系?他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用梯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呢?引导学生用推理、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有“疑”质“难”,探究问果的意识。 
  1、设问质疑,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方法。 
  面对全体学生“好、中、差”兼?,尤其要鼓励学困生。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求果中,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思考不到点子上、关键处。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羞怯的心理,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教育论文激发他们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对于优等生,要及时了解思维情况,并根据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和补讲;对于学困生更要做到课堂提问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这样才能做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 
  2质疑设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援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知识。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大胆探究。比如教“梯形面积计算”时,启发学生用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亲自动手用图形的拼、摆、演练,最后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低的和,于是得出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学生通过引导法得出结果时,又提出是否能用别的方法推导出公式时,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把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学生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解决方法。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4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哪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四、合作探究,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同伴的认可,而合作教学则充分地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生理需要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实行小组合作,在相互激发中互相促进,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百以内进位加法”,我出示例题:15+8,创设情境:一支钢笔15元,一盒水彩笔8元,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多种计算方法,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讨论研究,找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说:“老师,我们先用5元加8元等于13元,再用13元加10元等于23元,”有的小组说:“15元可以分成13元和2元,我们用2元加8元等于10元,10元再加13元等于23元,”……通过人民币的计算,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百以内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教学进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善思,引导学生敢说,启发学生会问,倡导学生多做,就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7:23
  • 【点击频次】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