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作者】 黄琳节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迎安镇石峰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就是把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关系,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其他方面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等方式表示出来,并要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学能使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数学解决问题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解决问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仍是他们眼中的“头痛题”,是导致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如何有效进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呢?以下是教学解决问题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学习兴趣;数量关系;问题教学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对小学生的后续发展举足轻重。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选择题材时,应注重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邮票的张数》情境导入时,用多媒体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将图文中的情境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听,“一天老师去朋友家做客,我们吃过晚饭以后很开心在聊天,他们家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小朋友明明和她的姐姐乐乐,他们的妈妈告诉老师明明和乐乐都非常热爱集邮,老师就很好奇他们都集了多少张邮票,于是他们就这样说……”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屏幕,“这下可难住我了,同学们,你能帮老师解答这个问题吗?”
  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学生体会到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也乐于帮助老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他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要求学生认真读题
  读题是要读通弄懂,注意不添字、不丢字,不读断句。通过读题了解题目中已知什么条件和求什么未知量。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或者是一些文字把它们标记下来,并依据已知条件的先后顺序加以编号1、2、3…,做到一目了然,便于进一步的分析。
  三、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学生解决问题是要通过对事情的理解和对数量关系的掌握来确定算法的。小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将事情的数量关系概括、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是提高正确解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因而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策略多样化。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1.倒推法 
  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进一步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而这个条件已知了吗?如果没有,还需要寻找什么条件来求解. 用倒退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人教版四下第101页,我是这样教学讲解的: 
  张英跳了1.1米高,李强比张英高0.15米,肖红比李强低0.09米,问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先让学生反复读题. 
  师:求什么?(生:肖红跳过的高度) 
  师:与谁有关?(生:李强) 
  师:李强跳过的高度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吗?(生:没有) 
  师:那有办法求出李强跳过的高度吗?(生:有,李强的高度比张英高0.15米,张英跳过的高度已经知道了. ) 
  师:所以这道题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出李强跳过的高度,再求肖红跳过的高度. ) 
  通过这样一步步倒推着分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自己就学会了解决问题. 
  2. 图示法 
  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弱,空间观念特差,所以借助题目已给出的图或者自己画图,形象直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鸡兔同笼有一题,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兔各有几只?如果让差生用假设法或方程来解答都有困难,但如果让他们画图来解决就一目了然了,如下: 
  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有5只兔,3只鸡. 也可以列表如下: 
  通过列表,既训练了学生的有序思维,又能一目了然找到了鸡兔各有几只? 
  又如在五上教材中教了乘法运算定律后,我出了一题:五年级学生补做校服,女生有4名,男生有8名,每套校服12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正确列式:125 × (4 + 8),结果有生错列为125 × (4 × 8). 我为了区分这两题的算理和算法,进行了数形结合. 画了下面两幅图来理解帮助学生区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不同,效果比较好。
  3.. 操作法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认识的发展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小学阶段,如果能让他们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问题,实践证明会使问题简单得多. 例如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困生真正理解三线之间的关系,我是这样引导的: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 先猜一个数学名词“无始无终”(直线),接着让学生画一条直线,然后让学生继续在直线上创作出射线和线段,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以后,师问你们画了几条线段和射线,有学生说我画了一条线段和4条射线,也有生说我画了三条线段和6条射线…… 
  师说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画下去你们能在这条直线上创造出几条射线和线段啊!得出了在这条直线上能创造出无数条的射线和线段. 紧追着问:那直线有几条呢?(一条). 此时全班同学都明白了直线生出了射线和线段. 真正理解了射线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学困生原先靠死记硬背记住的结论现在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也能真正理解了.有句经典:“看过了,可以忘掉,想过了,可以记住,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五、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正确地解答出所有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合作学习方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条件,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根据鸡和兔子腿数的不同,共同讨论一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小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外压为内需。注意分析方法的指导,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 【发布时间】2019/5/12 18:58:27
  • 【点击频次】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