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周东启

【机构】 山东省兰陵县新兴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部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讲解,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方式死板僵硬。另外,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讲解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接受得更好,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极大的隔阂。从而让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历史课上的死气沉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打闹和睡觉的现象。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
  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在外面拼搏,让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上学,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有些是升学,认为历史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小、分数少,而且难以得高分,更且形式比较沉闷,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有些是完成学业拿个毕业证然后到外面去打工,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了解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可以利用一节历史教学的时间,为学生诠释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能够做什么。要让学生理解历史的本质,同时理解历史教学的本质,以此引导学生重视历史教学,引导学生以一种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待历史学习。历史教学绝不是仅仅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简单地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情,而是要教导学生全面剖析历史教学内容,从过去的历史中总结出相应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规划人生目标。
  二、让激情点燃历史课堂
  成功的历史教学应该充满激情,因为激情能唤醒学生的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在导入上下功夫。上课前可以播放一首符合课堂内容的歌,或者是一段视频,然后老师用一段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入课堂,富含灵性光芒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满激情,这种激情能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一直使他们处于亢奋的求知状态之中。教师要有超强的表演艺术,它需要声情并茂、富有表演力的表达能力,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它能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索;同时肢体语言也不可小视,它能开启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想象。
  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舞台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学习求知的舞台,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的发挥,可是这个舞台往往成了优秀生展现的舞台,如何让后进生也能够积极的展示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针对后进生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后进生回答正确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后进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平时测验改卷时对后进生适当的放松,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的自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倾听自己长辈生活的经历或者是通过上网查询、翻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教材之外的历史,在课堂上已老师的身份讲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体味到“行万里路”的快乐
  四、在课堂中巧用“悬念”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能够主动的去探索。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悬念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我讲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在维护了清政府的利益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英国侵略者的利益,面对这一状况,英国侵略者又是怎么做的呢?”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努力探求和积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海洋中不再是“苦作舟”。
  • 【发布时间】2019/5/12 19:00:17
  • 【点击频次】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