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分层要求,提升初中作文写作水平

 

【作者】 张智利

【机构】 四川省威远县铺子湾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展现,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作文,让学生贴近生活,在感悟中乐于动笔,易于表达;作文,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作文如花儿一样美丽,可是现实中的作文却面临很多问题,教师感觉难以引导和要求,学生感觉难以动笔和表达,教师和学生的表现距离我们的新课标要求都还有距离。问题归结起来有三:
  一、学生缺乏写作的内动力,写作的能力低,表达不准确。说起写作,犹如“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咬破笔杆,冥思苦想,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兴趣呢?没有!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随意,批改方式单一,批语模糊而且不恰当。
  三、功利化教育影响。当今社会,围绕“效益”已经走得太遥远。社会如此,教育也是如此。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积累,提出以下作文教学构思,以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确定各年级写作训练重点,整体构思初中阶段作文训练重点
  七年级: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联想的方法,养成写作的思考习惯。
  八年级:学会表达技巧,写人叙事绘景生动形象;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九年级: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仔细推敲训练重点,突出特点,每一次均有收获
  1、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学生互改作文注意以下方面:①确定批改的目标。教师在分派任务时需先浏览作文大致情况,将内容大致分类。②做好修改方法的指导。③选择典型作文做出批改示例。④修改信息及时反馈给本人。⑤综合互改结果,做出总结。
  2、加强阅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训练。比如:七年级《散步》一课中,有精彩的两处片段描写,而教学的时间也适合观察和写作,在教学中适度引导学生,并以课后练习的方式进行写作。有了阅读的兴趣,有了良好的语感,给予学生一个载体,写东西不知不觉水到渠成。
  3、观察事件、人物、景物,能完成叙述事件,抓住人物特征,生动的景物刻画,从而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在《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结束后,以图片展示、学生造型的方式锻炼学生观形、抓特征、述貌、凸特点进行人物描写训练。
  4、在记叙的基础上能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会生情,会立旨,会升华。这样的训练机会是很多的,只要引导得当,完全能够完成训练目的。比如:《一件趣事》一位同学抓住“趣”字展现完以后,简单的“悟”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流畅的表达出来,充满鲜活与趣意。
  5、能运用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生动而且形象的表现人物。初中七年级开始刻画人物的手法就需要理解、运用,教师在这方面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学生能较好的完成训练人物。
  6、运用恰当的写法。初中阶段最常用的拟人、象征、烘托等手法一定要教给学生,并能适时运用。
  7、有布局谋篇的能力。几种记叙的顺序均要加以训练。
  8、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安排说明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从空间顺序开始进行写作训练,在空间词的运用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展到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从而掌握说明文写作。
  9、会选择恰当的文体,合理运用积累,布局谋篇新颖,词句流畅。
  10、丰富写作素材,和现实紧密结合。让作文回归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如《我的爸爸》、《那一次的成功》等话题,切入的角度均不难。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
  作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让文章具有作者自己独体的感悟和表达。同为写景,春景可飘香,可不沾尘,可伤感,亦可烂漫;冬季可飞雪,可曼舞,可知春,可蛰动。“推敲”二字传递的就是写作的独特感受,赋予的就是写作对象全新的形象,给予读者的是全新的境界。让学生用自己的最去说出自己最独特的体验,用笔去书写最深刻的情感,展现最生动的个性。
  四、让作文回归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感悟与表达,是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本质和规则的表现,是生活的积累。生活中的小事大事皆可入文。观察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思考、辨别,即可成文。教师和学生选好切入点,点点滴滴积累,涓涓细流即可成汪洋大海。
  作为教师,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会生活。作为学生,对生活的表达就是最好的作文,生活中的感受就是最好的情感。如此,即可实现“生活即教育”的之目的。
  • 【发布时间】2019/5/12 19:04:13
  • 【点击频次】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