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导师制在农村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福涛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大盛镇大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多所中学借鉴了大学导师制的经验,陆续进行了导师制的尝试。实践表明,在传统的班主任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班主任工作的缺陷,帮助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然而,国内中学的导师制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尤其是农村中学,经验几乎为零。对于试行导师制的学校,其体制设计和推行方式也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对导师制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作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一套针对农村中学的导师制试行办法,为推行中学导师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导师制;中学;班级管理;农村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培养独立人格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目前我国中学传统的班主任主导式的培养方式,容易造成班级人数太多,班主任无法全面顾及每一位学生的问题,不利于因材施教。将高校的导师制引入中学的班级管理中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国内多所中学试行了导师制,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推行不顺利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导师制的发展以及在国内的试行情况,然后针对农村中学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实行导师制的方案,对于学校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导师制的发展
  学校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被美国教育家、普林斯顿大学原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赞誉为“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在本科新生入校时,学院会为每一位新生指定一名导师。导师不仅协助其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业问题,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习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1],还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其本科生涯的领路人。这一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逐渐被世界各国的知名大学所采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导师制纳入本科生的培养体系。
  对中学来说,美国是实行导师制最早的国家[1]。目前在英国、美国,中学导师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指导的侧重点不同,导师还分为了学业导师、心理健康导师、生活导师等多种。而我国相较于英美等国家,中学导师制的发展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最早的中学导师制的研究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近些年才逐渐得到重视,并开始在重点中学中展开尝试。例如,2012年7月16日,《江南都市报》中报道,南昌市南昌五中首次推出中学导师制[1];2016年北京市潞河国际教育学园在实施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后,为适应改变,开始推行导师制;2018年,上海七宝中学提出生涯导师制的方案流程。总的来说,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实践多存在于重点中学,而对于教育资源落后的农村中学来说,在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教育理念也较为落后,极少有学校意识到导师制的意义并付诸实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中学导师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导师制在农村中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 导师制为辅,班主任主导制为主
  对于农村中学师资力量欠缺、各方面相对不完善的情况,首先要明确传统的班主任的核心地位,导师制是补充和完善。班主任应当保持与所有导师的联系,定期召集导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主动与家长进行反馈,共同做好学生工作。班主任应切忌出现实行导师制而对学生关注度下降的情况。
  2. 导师分配方式合理化
  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选择随机分组的方式确定每位学生的导师,这可能存在导师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有的研究考虑到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的学生不应将他们单独成组[2]。这种分配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诉求,是合理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提出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从多个维度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为他们分配最合理的导师。首先,班主任应掌握学生的偏科情况,对于某一科目明显薄弱的学生,安排相应科目的老师作为其导师,在日常的学习中,重点辅导这一科目的学习方法,并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有抑郁倾向、家庭成长环境不佳的学生,安排心理教师作为其指导老师,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予以辅导。心理教师也应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告知班主任。另外,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可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本文建议导师不应只局限在班级的任课教师之中,应在全校范围内为学生选择和分配最合适的导师。例如,初一的学生其学业指导教师可能为初三某班级的老师,这样的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距离,因为本班级老师作为导师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畏惧心理。
  3. 导师制的过程管理
  为追踪学生与导师的“导学”过程,每位导师应及时填写《导师工作手册》,做好过程记录。《导师工作手册》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每阶段的学习和心理状况、每次谈话的记录和帮助措施、对学生阶段性表现的总结与评价。班主任应通过手册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并对每位导师进行适当的监督。
  4. 导师制的监督和规范
  在实行导师制以后,有效的监督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实行初期效果显著,但后期制度失效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从上至下进行监督和规范。校长和年级主任应督促班主任了解学生与导师的相处情况。如果学生出现对导师不适应或有额外需求的情况,班主任应及时调整导师的分配情况。如果导师出现不认真、不负责的情况,班主任应及时向上反映,充分保证学生的诉求。班主任与导师应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及时分享与交流,促进导师制的完善。另外,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新制度引入后可能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学校更应注重实行导师制后的监督与完善。班主任与导师更应加强与学生的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主动沟通,共同做好学生工作。
  三、导师制的意义
  本文为完善中学导师制提出了四点构想,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农村中学,全面推行导师制具有重要意义。
  导师的分配是有效实行导师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本文提出在为学生分配导师时,不能简单地随机分组,要多维度、全方面地考虑个体差异,从偏科状况、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等方面,从全校范围内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导师。这样可以系统地帮助学生规划生活与学习,并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导师制的实行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状况。同时,家长也可以从这一制度中受益。导师制加强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导师也可以适当地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共同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导师制的实行对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大有裨益。
  四、结语
  在国内中学班级管理中,导师制已在重点中学中进行尝试和试行,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农村中学中,导师制的推行更是缺乏经验。本文通过梳理导师制的发展以及在国内的试行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中学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实行导师制的方案,对于学校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覃遵君. 中学德育导师制育人模式探讨[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6(6).
  [2] 熊希康. 高校导师制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 文教资料, 2012(14):179-180
  • 【发布时间】2019/5/12 19:05:11
  • 【点击频次】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