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和别人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整个学习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发展的更好。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数学教学和学生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习,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很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应该去改变。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和合作,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去和别人交流,在交流中去进行学习。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学习的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学会和别人更好地相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自己更快地进行发展和成长。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探求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做减法,想加法:5+7=12→12-5=7把5分成2和3。12-2-3=7把12分成10和2。在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讨论还得出做减法想加法这个办法最快,但首先进位加法一定要练得熟,如果不熟练时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他们认识到退位减法算得快,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
2、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分组之前,应该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状况,然后根据任务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的人员构成是和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工作,这样才可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一般人数应该控制到4到6人,这样的人数是比较好控制的,也能及时去进行管理和调整,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使之达到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3、互帮互学体现出实效性
练习时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意见一时不能统一。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时,出示2时55分这一钟面,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有的认为是2时55分,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体观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3时并没有走到,所以正确答案是2时55分。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的挖掘出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出现的()+()=12、8-()=()等这些题目的答案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快就能独立写出二、三种答案。通过小组交流,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虽然并不要求写出所有的答案,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如果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规律就可以说出所学范围内的所有答案,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都有开动。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4、组间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合作和学习,这样也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值得去尝试。
5、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练习中有一些题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研究探讨。这时,把题目放到学习小组中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探讨。学生也不会因为说错或说得不好而有所顾虑,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全组共同解决。这样一来,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在练习中,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开放题。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有的解题思路多种。在解决这些题目时,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没有局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时考虑问题单一、有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往往认为已经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下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索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堂课都要实现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数学教学和学生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习,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很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应该去改变。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和合作,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去和别人交流,在交流中去进行学习。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学习的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学会和别人更好地相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自己更快地进行发展和成长。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探求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做减法,想加法:5+7=12→12-5=7把5分成2和3。12-2-3=7把12分成10和2。在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讨论还得出做减法想加法这个办法最快,但首先进位加法一定要练得熟,如果不熟练时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他们认识到退位减法算得快,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
2、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分组之前,应该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状况,然后根据任务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的人员构成是和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工作,这样才可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一般人数应该控制到4到6人,这样的人数是比较好控制的,也能及时去进行管理和调整,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使之达到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3、互帮互学体现出实效性
练习时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意见一时不能统一。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时,出示2时55分这一钟面,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有的认为是2时55分,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体观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3时并没有走到,所以正确答案是2时55分。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的挖掘出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出现的()+()=12、8-()=()等这些题目的答案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快就能独立写出二、三种答案。通过小组交流,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虽然并不要求写出所有的答案,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如果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规律就可以说出所学范围内的所有答案,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都有开动。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4、组间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合作和学习,这样也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值得去尝试。
5、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练习中有一些题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研究探讨。这时,把题目放到学习小组中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探讨。学生也不会因为说错或说得不好而有所顾虑,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全组共同解决。这样一来,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在练习中,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开放题。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有的解题思路多种。在解决这些题目时,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没有局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时考虑问题单一、有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往往认为已经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下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索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堂课都要实现的。
- 【发布时间】2019/5/12 19:06:22
- 【点击频次】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