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现在有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一谈到学困生,总是习惯于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单一的认为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聪明,贪玩,不愿意学等,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问题。对学困生进行责怪,抱怨和惩罚,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和老师对着干。因此,教师要想转化学困生,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同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学困生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方法措施,努力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转化;提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的职责是育人,使全体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把各部分知识都讲到,至于学生学不学是他的事,这种缺乏责任心的行为,原则上讲根本谈不上教育,更不用说如何转化学困生了。作为合格的教师,时时刻刻都要心系学生,心系教学,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和思想上全面发展,同时要时刻关注学困生,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处境,力争不丢下一个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基础知识往往差异很大,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他们身上往往根深蒂固。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要寄希望于一时,尤其是数学教师更要做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衔接性很强,而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存在知识脱节的现象,导致课堂上听不懂、注意力不能集中,对数学更无兴趣可言。因此教师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应对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一、教师应做好教学内容的过渡
由于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造成学生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异很大。因此在讲授初中知识前,可以先拟定小学毕业试题,有目的地侧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便教师通过试题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进行学前补充,尽量统一学生的起点。在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在有理数的教学中抓住负数的教学是关键。负数比起小学学过的数要抽象的多,由于小学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使学生在认识、接受负数这一概念时出现困难。教师要把课本上的实例通过语言或图画进行直观的描述,如天气预报中,零上5℃用+5℃表示,零下5℃如何表示?教师以讲台为定点,向左走3步记作+3步,向右走3步记作什么?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这一共性,最后抽象出用“+”、“-”号分别表示它们。要突破负数这一难题,做到从本质上掌握它,绝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必须多次反复。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数轴,结合数轴上的点来认识负数;还要结合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等内容,不断的强化对负数的理解和掌握;要充分利用课后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列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从而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还要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知识主要以具体的数为主,而到了初中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式的概念,研究代数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呢?在具体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如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圆的面积和周长S=r?π,C=dπ,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S=ab,C=(a+b)×2等,引出代数式的概念。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二、要善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困生对哪个教师有好感,就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就会提高。所以教师要深入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让学困生感到我们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亲密朋友,从而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近感,在心理上接受我们,认可我们,进而接受数学这门课。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学困生,要理解他们的淘气与天真,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从方式的选择,到难易的程度,都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并且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丝赞赏的微笑,每一个告诫的眼神都应饱含关爱之情,使学困生产生愉悦亲和的感觉,力争使每一个学困生的心境都处于最佳状态。
三、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集中在一起,如果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不具备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课堂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出于他们的天性往往不是贪玩,就是好动,即便是窗外飞过一只小鸟也会把他们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天空,再加上有些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何况是上课听不懂的学困生。因此,在教学过(下转第133页)(上接第134页)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中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数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照顾学困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如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总结错误的习惯
对于大多数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中总是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加深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建议他们每人配有一个“错题本”,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分类地整理在上面,平时学习和考试复习时,拿出来看看,防止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1.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学学习计划
如果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相当多的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虽然也想自我提高,但是意志力不强。经常把学习抛在脑后,玩耍,聊天,上网,看电视等,毫无学习计划,这也是阻碍后进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2.计划的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计划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定,目标要高于现实,但是不能高不可攀(计划必须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补差补缺)。假如忽略了实际情况,一味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实施起来就会感到困难重重,十分紧张,甚至是要求过高根本无法达到,这样计划就成为一张废纸,毫无作用,而且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果适得其反
3.注重效果,及时检查
计划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检查一下效果如何,以便及时的调整,使计划更加切实可行,而且也起到督促学生执行计划的作用。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核心部分,需要全体数学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学困生转化关键在于教师。在新课改开展的今天,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转化;提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的职责是育人,使全体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把各部分知识都讲到,至于学生学不学是他的事,这种缺乏责任心的行为,原则上讲根本谈不上教育,更不用说如何转化学困生了。作为合格的教师,时时刻刻都要心系学生,心系教学,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和思想上全面发展,同时要时刻关注学困生,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处境,力争不丢下一个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基础知识往往差异很大,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他们身上往往根深蒂固。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要寄希望于一时,尤其是数学教师更要做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衔接性很强,而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存在知识脱节的现象,导致课堂上听不懂、注意力不能集中,对数学更无兴趣可言。因此教师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应对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一、教师应做好教学内容的过渡
由于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造成学生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异很大。因此在讲授初中知识前,可以先拟定小学毕业试题,有目的地侧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便教师通过试题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进行学前补充,尽量统一学生的起点。在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在有理数的教学中抓住负数的教学是关键。负数比起小学学过的数要抽象的多,由于小学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使学生在认识、接受负数这一概念时出现困难。教师要把课本上的实例通过语言或图画进行直观的描述,如天气预报中,零上5℃用+5℃表示,零下5℃如何表示?教师以讲台为定点,向左走3步记作+3步,向右走3步记作什么?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这一共性,最后抽象出用“+”、“-”号分别表示它们。要突破负数这一难题,做到从本质上掌握它,绝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必须多次反复。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数轴,结合数轴上的点来认识负数;还要结合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等内容,不断的强化对负数的理解和掌握;要充分利用课后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列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从而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还要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知识主要以具体的数为主,而到了初中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式的概念,研究代数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呢?在具体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如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圆的面积和周长S=r?π,C=dπ,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S=ab,C=(a+b)×2等,引出代数式的概念。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二、要善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困生对哪个教师有好感,就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就会提高。所以教师要深入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让学困生感到我们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亲密朋友,从而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近感,在心理上接受我们,认可我们,进而接受数学这门课。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学困生,要理解他们的淘气与天真,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从方式的选择,到难易的程度,都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并且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丝赞赏的微笑,每一个告诫的眼神都应饱含关爱之情,使学困生产生愉悦亲和的感觉,力争使每一个学困生的心境都处于最佳状态。
三、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集中在一起,如果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不具备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课堂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出于他们的天性往往不是贪玩,就是好动,即便是窗外飞过一只小鸟也会把他们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天空,再加上有些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何况是上课听不懂的学困生。因此,在教学过(下转第133页)(上接第134页)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中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数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照顾学困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如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总结错误的习惯
对于大多数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中总是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加深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建议他们每人配有一个“错题本”,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分类地整理在上面,平时学习和考试复习时,拿出来看看,防止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1.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学学习计划
如果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相当多的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虽然也想自我提高,但是意志力不强。经常把学习抛在脑后,玩耍,聊天,上网,看电视等,毫无学习计划,这也是阻碍后进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2.计划的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计划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定,目标要高于现实,但是不能高不可攀(计划必须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补差补缺)。假如忽略了实际情况,一味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实施起来就会感到困难重重,十分紧张,甚至是要求过高根本无法达到,这样计划就成为一张废纸,毫无作用,而且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果适得其反
3.注重效果,及时检查
计划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检查一下效果如何,以便及时的调整,使计划更加切实可行,而且也起到督促学生执行计划的作用。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核心部分,需要全体数学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学困生转化关键在于教师。在新课改开展的今天,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 【发布时间】2019/5/12 19:06:37
- 【点击频次】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