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谈谈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学过程中,集中识字、随文识字、集中与随文识字相结合方法,已成为目前识字教学的主流。依据不同课文类型和学情,采取“营造识字情境,遵循汉字特点,调动多种感官”等教学策略集中识字。也可采取“读文本时,以句子带生词,以词顺承认识生字;巩固总结时,以情节性提问入手,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运用生字”的随文识字策略。科学运用识字策略教学,学生识字能力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集中识字;随文识字;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目前,识字教学主要采取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形式,也有集中与随文相结合识字教学的尝试。那么,教学时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一、进行集中识字的教学策略
集中识字是指遵循我国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蒙字识字教育经验,以汉字构形规律为基础,如象形、会意等,形声、指事字等特点,重视一组字当中的音、形、义的联系,也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
1.营造识字情境,引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明确指出了识字目标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教师要营造出喜闻乐见的识字情境。引起主动识字的愿望。营造识字情境方法多种多样:环境创设、游戏竞赛、动作体验、图像观察等。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上课开始,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参观动物园的情境,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放手让学生看标牌当导游,向学习同伴简要介绍一种自己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最主要的是学会动物的名字。学生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学习动物名称中的汉字。再通过教师点拨,发现很多动物的名称的汉字带有反犬旁,从而感悟汉字的规律,体会汉字构字妙趣。增强识字的愿望。
2.遵循汉字特点,激起自觉识字的兴趣。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指出:“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识字量的增加,识字课堂更加侧重识字方法的引导。因此。遵循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感知汉字的特点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把强烈的识字愿望逐渐转化成浓厚的自觉识字的兴趣。培养识字兴趣,具体说来要了解汉字的造字理据。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用图示直接揭示了“掰、扛”等汉字的象形特点;《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在教学“蒸”字时,通过字理给学生进行分析,运用了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经过这样的字理分析,帮助了学生深刻的体会了字的含义,达到了“以识促读”。在一些课文后面的生字条处呈现了象形、会意、指事等字理图及汉字演变过程;还有对于形声字的集中学习,“晴、睛、清、请”等识字,如韵文《小青蛙》等。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悟汉字造字之趣、造型之美、笔画之谐,从而激起自觉识字的兴趣。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要学生体会识字乐趣,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学习。例如,“凉”“湿”等字,就可以用手的触觉来达成汉字字义的理解。“兔”“串”等字,可以用眼睛仔细观察,从视觉方面发现象形的特点。表示气味的汉字,如“臭”字,就可以运用嗅觉领会字义。“喔喔、咩咩”等拟声词,采用听觉体会学习。教师要调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养成自主识字的好习惯。获得基本的识字技能,创新识字方法,形成识字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进行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随文识字也称分散识字,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再由语句到特定的词,由词到生字的学习。
1.读文本中,以句子带生词,以词顺承认识生字。在文本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主动识字,他们不知不觉通过反复阅读,已经认清了生字的字形;利用语感,自觉读准了字音;初步感悟到了字义。因此随文识字的课堂上教师的示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有感情读、小组读等朗读形式必不可少,朗读的训练质与量要必须在教师引导下有效落实。
2.学段落时,抓关键词语感悟内容。以内容引导掌握生字文本的重点段落,要精选精练。在段落中,引导学生找到关键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依据写作背景,结合自己的体会,深入感悟句子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抓住最能表达意思的词,体会词的含义与特点,进而掌握其中的生字,做到音形义整体识记。这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识字与体会文本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识字水到渠成,效果显著。
3.巩固总结,以情节性提问入手,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运用生字。随文识字因为生字分散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习时有随遇随学,因此,识字的集中指向性不足。因此,巩固总结时,以情节性提问入手,找到相关的句、词、字来体会生字的策略更为重要。这种策略是把生字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运用生字重组语句表达出来,达到识字的基本目标即运用汉字来恰当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么、办、法、高、想”等生字,教学中我一边指导学生学文、读文,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的记住,不易混淆。“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老师做看的动作,用字理讲解生字“看”,形象的帮助学生识记“看”字。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此时出示“办”,对“办”字做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力字旁的两点千万不要丢了。老师一边讲一边问,学生边学课文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从而在表达中运用本文学到的生字,恰当的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识字能力、运用能力得以培养与锻炼,为学生终身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三、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和教材特点可以在识字过程中集中和随文识字结合。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操场上》一课,在随文学习“打乒乓、拍皮球,”时,学生可以说出知道的带提手旁的字,了解这些字与手的动作有关,进而集中学习本课的其他生字:“拍、打”。这样在以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再找到汉字规律,用偏旁带字,集中成组学习生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随文与集中识字灵活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巧妙应用,二者结合。总之,教师科学运用识字教学策略,学生形成自主识字能力,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集中识字;随文识字;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目前,识字教学主要采取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形式,也有集中与随文相结合识字教学的尝试。那么,教学时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一、进行集中识字的教学策略
集中识字是指遵循我国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蒙字识字教育经验,以汉字构形规律为基础,如象形、会意等,形声、指事字等特点,重视一组字当中的音、形、义的联系,也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
1.营造识字情境,引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明确指出了识字目标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教师要营造出喜闻乐见的识字情境。引起主动识字的愿望。营造识字情境方法多种多样:环境创设、游戏竞赛、动作体验、图像观察等。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上课开始,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参观动物园的情境,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放手让学生看标牌当导游,向学习同伴简要介绍一种自己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最主要的是学会动物的名字。学生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学习动物名称中的汉字。再通过教师点拨,发现很多动物的名称的汉字带有反犬旁,从而感悟汉字的规律,体会汉字构字妙趣。增强识字的愿望。
2.遵循汉字特点,激起自觉识字的兴趣。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指出:“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识字量的增加,识字课堂更加侧重识字方法的引导。因此。遵循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感知汉字的特点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把强烈的识字愿望逐渐转化成浓厚的自觉识字的兴趣。培养识字兴趣,具体说来要了解汉字的造字理据。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用图示直接揭示了“掰、扛”等汉字的象形特点;《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在教学“蒸”字时,通过字理给学生进行分析,运用了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经过这样的字理分析,帮助了学生深刻的体会了字的含义,达到了“以识促读”。在一些课文后面的生字条处呈现了象形、会意、指事等字理图及汉字演变过程;还有对于形声字的集中学习,“晴、睛、清、请”等识字,如韵文《小青蛙》等。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悟汉字造字之趣、造型之美、笔画之谐,从而激起自觉识字的兴趣。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要学生体会识字乐趣,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学习。例如,“凉”“湿”等字,就可以用手的触觉来达成汉字字义的理解。“兔”“串”等字,可以用眼睛仔细观察,从视觉方面发现象形的特点。表示气味的汉字,如“臭”字,就可以运用嗅觉领会字义。“喔喔、咩咩”等拟声词,采用听觉体会学习。教师要调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养成自主识字的好习惯。获得基本的识字技能,创新识字方法,形成识字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进行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随文识字也称分散识字,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再由语句到特定的词,由词到生字的学习。
1.读文本中,以句子带生词,以词顺承认识生字。在文本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主动识字,他们不知不觉通过反复阅读,已经认清了生字的字形;利用语感,自觉读准了字音;初步感悟到了字义。因此随文识字的课堂上教师的示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有感情读、小组读等朗读形式必不可少,朗读的训练质与量要必须在教师引导下有效落实。
2.学段落时,抓关键词语感悟内容。以内容引导掌握生字文本的重点段落,要精选精练。在段落中,引导学生找到关键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依据写作背景,结合自己的体会,深入感悟句子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抓住最能表达意思的词,体会词的含义与特点,进而掌握其中的生字,做到音形义整体识记。这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识字与体会文本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识字水到渠成,效果显著。
3.巩固总结,以情节性提问入手,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运用生字。随文识字因为生字分散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习时有随遇随学,因此,识字的集中指向性不足。因此,巩固总结时,以情节性提问入手,找到相关的句、词、字来体会生字的策略更为重要。这种策略是把生字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运用生字重组语句表达出来,达到识字的基本目标即运用汉字来恰当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么、办、法、高、想”等生字,教学中我一边指导学生学文、读文,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的记住,不易混淆。“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老师做看的动作,用字理讲解生字“看”,形象的帮助学生识记“看”字。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此时出示“办”,对“办”字做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力字旁的两点千万不要丢了。老师一边讲一边问,学生边学课文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从而在表达中运用本文学到的生字,恰当的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识字能力、运用能力得以培养与锻炼,为学生终身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三、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和教材特点可以在识字过程中集中和随文识字结合。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操场上》一课,在随文学习“打乒乓、拍皮球,”时,学生可以说出知道的带提手旁的字,了解这些字与手的动作有关,进而集中学习本课的其他生字:“拍、打”。这样在以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再找到汉字规律,用偏旁带字,集中成组学习生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随文与集中识字灵活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巧妙应用,二者结合。总之,教师科学运用识字教学策略,学生形成自主识字能力,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 【发布时间】2019/5/28 19:31:36
- 【点击频次】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