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 ;
【正文】 班级是学生进行日常活动和学习的场所。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的管理者,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里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班集体的建设。而文明礼仪教育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小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塑造孩子行为能力与发展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各科学习成绩提升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促使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礼仪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
我国是享有“礼仪之邦”文化赞誉的华夏古国,文明礼仪世代相传。随着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团结、互助、友爱、诚信、和谐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仪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良好生活环境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是一个人优秀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的最基础的教育。在学校基础教育中礼仪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这即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学生进行正常学习,教师开展正常教学的需要。
二、立足实际,规范班级文明
进几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一些家庭只注重学习成绩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更是无所谓。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团结;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孩子们身上正在淡化。存在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文明礼仪教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规范班级文明礼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激励学生做到“六负责六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修身;对家庭负责,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学会求知;对他人负责,学会合作;对集体负责,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学会感恩。
三、丰富班级活动,在实践中形成习惯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1.突出文明礼仪主题,营造处处育人的氛围。班级黑板报、墙壁文化上的内容以文明礼仪为主题。每次更换内容学生就自编文明告示语,如“微笑的你真好,好学的你真棒”、“绿草茵茵,踏之可惜”等。开展“我不乱扔垃圾,别人扔的垃圾我自觉捡”、“争做文明人,从我做起”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指导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净化学生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感召。
2.班级定期开展文明礼仪课。利用学校编制的礼仪教育教材,进行“仪表礼仪”“言谈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教师礼仪”等一系列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礼仪知识,这对成长中的学生能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任课教师还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品德与社会》课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向学生讲解文明礼仪知识,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促使学生自发自愿地形成文明礼仪。
3.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班级以学校德育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班级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做文明礼仪小学生”演讲比赛,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系列主题教育、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征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主动,把文明礼仪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
4.班级进行文明礼仪督查。班级根据《班级礼仪公约》的规定,开展礼仪执勤活动,把学礼仪、用礼仪的情况作为一项常规检查,坚持不懈,并把结果纳入学生个人量化考核,根据学生的考核情况每月评选一次“礼仪之星”。礼仪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礼仪之星”的评选使得人人争做文明小学生的良好氛围形成。这样约之以礼,坚持不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教师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并举
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往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的思想、信念、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当学生向我问好时,我不管有多忙,总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向学生点头或招手问好;当我处理事情不周全时,一定向学生承认错误;当学生帮助我处理事情时,我也主动向学生说声“谢谢”。这些言行,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时间长了教师礼仪就能规范学生礼仪、教师文明就能带动学生文明。
五、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礼仪教育要想取得效果,就要让家庭教育与班级教育一致,形成合力。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所以家长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家长的教导是十分重要的。我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孩子进行指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六、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例如,早晨的校门前、课间,穿戴整齐的学生们都会面带微笑,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课间不再嬉笑打闹,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再到处乱涂乱画;教室内,桌椅排列整齐,桌面地面干干净净等。班级学生的文明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文明素养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班级和谐,促成文明班集体的建成。同时班风也影响着校风,学校整个学生群体言行举止有了质的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礼仪之花盛开的局面。
文明礼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只有学生的礼仪修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文明班集体的建设才会成功,班级和谐管理才能实现。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文明礼仪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矫正和必要的引导。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将文明礼仪意识内化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良好风尚,让文明之花香飘校园!
一、礼仪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
我国是享有“礼仪之邦”文化赞誉的华夏古国,文明礼仪世代相传。随着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团结、互助、友爱、诚信、和谐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仪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良好生活环境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是一个人优秀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的最基础的教育。在学校基础教育中礼仪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这即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学生进行正常学习,教师开展正常教学的需要。
二、立足实际,规范班级文明
进几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一些家庭只注重学习成绩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更是无所谓。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团结;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孩子们身上正在淡化。存在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文明礼仪教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规范班级文明礼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激励学生做到“六负责六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修身;对家庭负责,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学会求知;对他人负责,学会合作;对集体负责,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学会感恩。
三、丰富班级活动,在实践中形成习惯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1.突出文明礼仪主题,营造处处育人的氛围。班级黑板报、墙壁文化上的内容以文明礼仪为主题。每次更换内容学生就自编文明告示语,如“微笑的你真好,好学的你真棒”、“绿草茵茵,踏之可惜”等。开展“我不乱扔垃圾,别人扔的垃圾我自觉捡”、“争做文明人,从我做起”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指导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净化学生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感召。
2.班级定期开展文明礼仪课。利用学校编制的礼仪教育教材,进行“仪表礼仪”“言谈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教师礼仪”等一系列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礼仪知识,这对成长中的学生能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任课教师还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品德与社会》课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向学生讲解文明礼仪知识,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促使学生自发自愿地形成文明礼仪。
3.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班级以学校德育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班级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做文明礼仪小学生”演讲比赛,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系列主题教育、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征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主动,把文明礼仪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
4.班级进行文明礼仪督查。班级根据《班级礼仪公约》的规定,开展礼仪执勤活动,把学礼仪、用礼仪的情况作为一项常规检查,坚持不懈,并把结果纳入学生个人量化考核,根据学生的考核情况每月评选一次“礼仪之星”。礼仪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礼仪之星”的评选使得人人争做文明小学生的良好氛围形成。这样约之以礼,坚持不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教师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并举
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往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的思想、信念、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当学生向我问好时,我不管有多忙,总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向学生点头或招手问好;当我处理事情不周全时,一定向学生承认错误;当学生帮助我处理事情时,我也主动向学生说声“谢谢”。这些言行,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时间长了教师礼仪就能规范学生礼仪、教师文明就能带动学生文明。
五、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礼仪教育要想取得效果,就要让家庭教育与班级教育一致,形成合力。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所以家长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家长的教导是十分重要的。我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孩子进行指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六、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例如,早晨的校门前、课间,穿戴整齐的学生们都会面带微笑,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课间不再嬉笑打闹,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再到处乱涂乱画;教室内,桌椅排列整齐,桌面地面干干净净等。班级学生的文明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文明素养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班级和谐,促成文明班集体的建成。同时班风也影响着校风,学校整个学生群体言行举止有了质的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礼仪之花盛开的局面。
文明礼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只有学生的礼仪修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文明班集体的建设才会成功,班级和谐管理才能实现。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文明礼仪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矫正和必要的引导。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将文明礼仪意识内化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良好风尚,让文明之花香飘校园!
- 【发布时间】2019/5/28 19:36:06
- 【点击频次】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