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即问题情景,学习状态最佳化;艺术布白,思维空间最大化;合理阅读,知识获取自主化探讨了如何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的问题。
关键词:高效;生物课堂;生物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高效教学不仅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需要。它指的是师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师采用高效率、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大量生物科学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不断地感受生物课堂中生命涌动的独特魅力,享受思维创造的成功和喜悦。
那么,怎样去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呢?
1.问题情境——学习状态最佳化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效的生物课堂,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路,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设计问题情景时,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需要出发,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若干问题或连串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合理有效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状态最佳化的关键。随意的、粗糙的、无效的问题只是流于形式,不只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抹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还会使教学失去真正的内涵。因此,问题情景的设计必须具有“三性”:
一是实际性,主要是指问题的设计必须源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出发,设计问题情景:家里的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拉进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能迅速点燃学生的求知激情。
二是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启发性问题,为学生指明思考的角度、方向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根的作用”时,教师抛出问题: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中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的特点,通过联系已有知识,达到启而即发或启而渐发的教学效果。
三是趣味性,主要是指教师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设计趣味十足的问题,寓教于乐,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生动,引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例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以引入“月亮女儿”(白化病)的故事:大西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这300多居民,他们的皮肤雪白,头发几乎透明,眼睛怕光,视力极差,他们害怕阳光,喜欢也,每逢月光皎洁的夜晚,就在海滩上欢呼跳舞。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表现上判断,岛上居民患的是什么遗传病?它的遗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岛上居民的表现型都一样?通过趣味的故事、科学的提问,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主动,积极思维,从而学有所获。
2.艺术布白——思维空间最大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方式,往往以被动的接受式为主。学生是一个灌输者,是一个接受机械、烦琐训练的受害者,这样的教学折断了学生思维、想象、创造的翅膀,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械人,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新课程标准提倡,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创造力、想象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学生思维空间的深广度,是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主体地位的关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完成了教学任务为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可是往往问题难度过大,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完整,教师便直接灌输或总结,这样,学生的思考徒有形式,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出现了“台上教师累得慌、台下学生茫茫然”的现象,学生只能是在教师设计好的框架中,被动地学到支离破碎的知识。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布白艺术,为学生留出思维探究、自我开拓和内化知识的自由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不把话说全说尽,而是有意识停顿,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想象、感悟、消化的余地。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主动获取信息,能形成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一节中,在引导学生认识生长激素作用后,教师介绍了生长激素分泌不正常的两种表现——侏儒症和巨人症。接下来,提出问题:生长激素在幼年时分泌过多患巨人症,那么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什么病呢?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分析、讨论思考后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深入体会了生长激素的作用。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生物教师总是细针密线,鞭辟入里,把知识说得细,讲得全,做到“滴水不漏”,非常“成功”,实际上却走进了一个误区,这种“成功”恰恰就是一种不成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权利被剥夺了,创新思维被磨灭了。因此,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布白,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大胆取舍、适当调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习惯、创造能力。
例如:在《生物的特征》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话语机会”,让学生罗列出校园中的生物,学生回答后,追加提问“这说明大家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了解的,那你认为有他们哪些区别?”,给予小组充分时间讨论后,如实将学生的回答罗列在到黑板上,此时,教师还不急于给出正误的判断,而是布下空白,把最终的“裁判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通过学生的深入讨论、分析、辩论,最后获得正确认识。
3.合理阅读——知识获取自主化
新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自学能力就是重要的能力之一。生物学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可教师却生怕学生走弯路、走错路、迷失方向,而悄悄关上了这扇门,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就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探索和尝试,因为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探索和尝试。只有教师真真正正大胆“放”,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自主“学”。
在自学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阅读。阅读,是指人通过对所阅读的内容理解、记忆、求异、创新等一系列的心智活动,从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并产生一定的悟性,形成一种思想。阅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各异,学习势必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新人教版生物教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题材之一。如果能利用好教材,教会学生有效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方法。但是,如果学生的阅读没有重点,只是走马观花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这样的茫乱性阅读,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运用问题设置阅读焦点,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生物的热情,恰当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的阅读学习状态。例如:在探究神经系统的功能时,学生阅读了“资料分析”,为了防止学生盲目阅读,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分析患者发病的可能原因。
在教育心理学上,“认知冲动”是一个人从事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处于这心理状态,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动力,这时学生处于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化教材、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有利于学生的深入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科学知识和阅读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爱好兴趣、个性特征等各不相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层次、学习兴趣差异,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动,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问、引导提问、善思发问等多种途径,整理学生急切想了解的知识:“如何保证人类产生的后代染色体数量保持一定?”、“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如何进行DNA亲子鉴定?原理是什么?”等。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整理课外阅读材料,并在课堂内容结束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参读感兴趣、有疑惑的相关资料。通过这种针对性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到最想了解的知识,获取最大量的有效信息,填补了自身的知识空白,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必须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阅读,当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生物课堂必将摆脱枯燥乏味、徒耗精力的现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结构,从而焕发出它独特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薛彦.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生物学教学.2005(2):30-31
[2]石初明.生物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和新课程改革[J].中学生物学.2005(5):22-23
[3]巩春华.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J].中学生物学.2006(10):24-25
[4]王莉.让学生自己走进“森林”[J].中学生物学.2005(10):19-21
[5]闫朝军.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物课堂[J].中学生物学.2005(1):21-23
关键词:高效;生物课堂;生物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高效教学不仅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需要。它指的是师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师采用高效率、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大量生物科学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不断地感受生物课堂中生命涌动的独特魅力,享受思维创造的成功和喜悦。
那么,怎样去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呢?
1.问题情境——学习状态最佳化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效的生物课堂,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路,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设计问题情景时,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需要出发,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若干问题或连串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合理有效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状态最佳化的关键。随意的、粗糙的、无效的问题只是流于形式,不只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抹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还会使教学失去真正的内涵。因此,问题情景的设计必须具有“三性”:
一是实际性,主要是指问题的设计必须源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出发,设计问题情景:家里的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拉进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能迅速点燃学生的求知激情。
二是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启发性问题,为学生指明思考的角度、方向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根的作用”时,教师抛出问题: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中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的特点,通过联系已有知识,达到启而即发或启而渐发的教学效果。
三是趣味性,主要是指教师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设计趣味十足的问题,寓教于乐,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生动,引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例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以引入“月亮女儿”(白化病)的故事:大西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这300多居民,他们的皮肤雪白,头发几乎透明,眼睛怕光,视力极差,他们害怕阳光,喜欢也,每逢月光皎洁的夜晚,就在海滩上欢呼跳舞。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表现上判断,岛上居民患的是什么遗传病?它的遗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岛上居民的表现型都一样?通过趣味的故事、科学的提问,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主动,积极思维,从而学有所获。
2.艺术布白——思维空间最大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方式,往往以被动的接受式为主。学生是一个灌输者,是一个接受机械、烦琐训练的受害者,这样的教学折断了学生思维、想象、创造的翅膀,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械人,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新课程标准提倡,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创造力、想象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学生思维空间的深广度,是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主体地位的关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完成了教学任务为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可是往往问题难度过大,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完整,教师便直接灌输或总结,这样,学生的思考徒有形式,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出现了“台上教师累得慌、台下学生茫茫然”的现象,学生只能是在教师设计好的框架中,被动地学到支离破碎的知识。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布白艺术,为学生留出思维探究、自我开拓和内化知识的自由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不把话说全说尽,而是有意识停顿,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想象、感悟、消化的余地。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主动获取信息,能形成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一节中,在引导学生认识生长激素作用后,教师介绍了生长激素分泌不正常的两种表现——侏儒症和巨人症。接下来,提出问题:生长激素在幼年时分泌过多患巨人症,那么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什么病呢?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分析、讨论思考后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深入体会了生长激素的作用。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生物教师总是细针密线,鞭辟入里,把知识说得细,讲得全,做到“滴水不漏”,非常“成功”,实际上却走进了一个误区,这种“成功”恰恰就是一种不成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权利被剥夺了,创新思维被磨灭了。因此,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布白,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大胆取舍、适当调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习惯、创造能力。
例如:在《生物的特征》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话语机会”,让学生罗列出校园中的生物,学生回答后,追加提问“这说明大家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了解的,那你认为有他们哪些区别?”,给予小组充分时间讨论后,如实将学生的回答罗列在到黑板上,此时,教师还不急于给出正误的判断,而是布下空白,把最终的“裁判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通过学生的深入讨论、分析、辩论,最后获得正确认识。
3.合理阅读——知识获取自主化
新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自学能力就是重要的能力之一。生物学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可教师却生怕学生走弯路、走错路、迷失方向,而悄悄关上了这扇门,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就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探索和尝试,因为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探索和尝试。只有教师真真正正大胆“放”,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自主“学”。
在自学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阅读。阅读,是指人通过对所阅读的内容理解、记忆、求异、创新等一系列的心智活动,从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并产生一定的悟性,形成一种思想。阅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各异,学习势必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新人教版生物教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题材之一。如果能利用好教材,教会学生有效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方法。但是,如果学生的阅读没有重点,只是走马观花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这样的茫乱性阅读,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运用问题设置阅读焦点,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生物的热情,恰当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的阅读学习状态。例如:在探究神经系统的功能时,学生阅读了“资料分析”,为了防止学生盲目阅读,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分析患者发病的可能原因。
在教育心理学上,“认知冲动”是一个人从事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处于这心理状态,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动力,这时学生处于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化教材、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有利于学生的深入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科学知识和阅读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爱好兴趣、个性特征等各不相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层次、学习兴趣差异,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动,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问、引导提问、善思发问等多种途径,整理学生急切想了解的知识:“如何保证人类产生的后代染色体数量保持一定?”、“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如何进行DNA亲子鉴定?原理是什么?”等。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整理课外阅读材料,并在课堂内容结束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参读感兴趣、有疑惑的相关资料。通过这种针对性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到最想了解的知识,获取最大量的有效信息,填补了自身的知识空白,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必须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阅读,当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生物课堂必将摆脱枯燥乏味、徒耗精力的现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结构,从而焕发出它独特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薛彦.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生物学教学.2005(2):30-31
[2]石初明.生物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和新课程改革[J].中学生物学.2005(5):22-23
[3]巩春华.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J].中学生物学.2006(10):24-25
[4]王莉.让学生自己走进“森林”[J].中学生物学.2005(10):19-21
[5]闫朝军.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物课堂[J].中学生物学.2005(1):21-23
- 【发布时间】2019/5/28 19:37:57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