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问题意识,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本文阐述了小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若干提高小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
新课程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始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和深度,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所以,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问题意识强的学生,能全面、清晰地感知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正确定位,知道问题的结点所在,使问题清晰可见,而不是不知疑在何处,惑在何方。问题意识弱的同学往往只能感知问题情境中的个别问题,或者根本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这些内容我不懂”,“这些问题我不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善问再到乐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问题意识。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让学生敢于提问。
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并不多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学生敢问、想问、要问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出示一幅情景图,图意为“熊大、熊二、光头强来到了苹果树下,摘起苹果来,他们摘的可卖力了!熊大摘了51个,熊二摘了36个,光头强摘了56个。”问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熊大比熊二多摘了多少个苹果?熊大和熊二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熊二和光头强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再次,交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问题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信息,或信息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扎实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
1、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难点,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导致计算的错误。
2、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讨论汇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它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做应用题“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在线段图中,白色皮的块数怎么表示?这一问题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条线段怎样画,才能使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得出了结论。这种抽象的问题通过讨论,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升华,发挥了学生间优势互补作用,提高了参与的效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春霞.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四大争论”[J].《小学教学参考》,2015.02
[2]蔡金菲.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2013.0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
新课程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始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和深度,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所以,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问题意识强的学生,能全面、清晰地感知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正确定位,知道问题的结点所在,使问题清晰可见,而不是不知疑在何处,惑在何方。问题意识弱的同学往往只能感知问题情境中的个别问题,或者根本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这些内容我不懂”,“这些问题我不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善问再到乐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问题意识。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让学生敢于提问。
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并不多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学生敢问、想问、要问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出示一幅情景图,图意为“熊大、熊二、光头强来到了苹果树下,摘起苹果来,他们摘的可卖力了!熊大摘了51个,熊二摘了36个,光头强摘了56个。”问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熊大比熊二多摘了多少个苹果?熊大和熊二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熊二和光头强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再次,交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问题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信息,或信息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扎实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
1、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难点,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导致计算的错误。
2、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讨论汇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它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做应用题“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在线段图中,白色皮的块数怎么表示?这一问题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条线段怎样画,才能使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得出了结论。这种抽象的问题通过讨论,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升华,发挥了学生间优势互补作用,提高了参与的效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春霞.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四大争论”[J].《小学教学参考》,2015.02
[2]蔡金菲.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2013.08.
- 【发布时间】2019/5/28 19:38:36
- 【点击频次】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