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会学”,今后进入社会,才能顺利地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创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我和学生探究“阿基米德定律”时,上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说:“因为铁块重。”接着我请大家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学生便用天平称了一千克的铁块和一千克的木块都放在水里,同学们都看到了实验结果: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铁块下沉,木块上浮了。教学中我把疑点摆出来,一下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得不自主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评估,便会发现物体在液体里都会受到一个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样,就会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地探索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这本质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
二、启发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示范作用,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所涉及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征:(1)典型性(2)深刻性(3)启发性(4)针对性(5)开放性(6)程序性(7)广泛性。如“纸锅烧水”的实验,学生觉得这个物理现象很奇特,很容易提出为什么纸锅里的水沸腾时纸锅不会被烧坏的问题,通过这种实验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合理分配课堂学习任务及时间,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益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的产生。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开始,使学生喜欢这门课,喜欢这个老师讲课,所以我在上第一节物理课时就没有严格按教材的编排进行,而是精心准备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沟通师生情感,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一些偏见。其次,要营造教学氛围,物理实验是重中之重。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其呈现的信息极易调动学生的直观兴趣。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品质,丰富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化对物理的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学生对串、并联及混联电路的连接实验;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电功率的实验;对一只电灯有哪些组合的联想与设想;学生利用身边的刻度尺、平面镜、水、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做的实验。除此之外,我多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竞赛,特别是学生在连接三开两灯的并联电路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该实验是结合小组模式,每组逐个上台参加比赛,时间为九十秒,并且完成后要拆好回原,竞赛过程中纪录不断刷新,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地涌现。通过竞赛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使学生处于积极向上和主动学习的心理状态,对物理实验充满兴趣和信心。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投入,不知不觉地置身于科学的探索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观察、判断、思维、创造等能力都得到全面、更深入地训练。
针对教材特点,必须大胆改革课堂时间分配,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练习。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精力放在检查学校是否执行教学大纲、调控学校师资的配置、校长素质的提高上,对学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其次,校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从结构转向过程和结果并重;再次,教师对学生评价,应从看重学业考试成绩这重结果的方面,转向既重视学业考试成绩,更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过程因数的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创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我和学生探究“阿基米德定律”时,上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说:“因为铁块重。”接着我请大家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学生便用天平称了一千克的铁块和一千克的木块都放在水里,同学们都看到了实验结果: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铁块下沉,木块上浮了。教学中我把疑点摆出来,一下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得不自主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评估,便会发现物体在液体里都会受到一个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样,就会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地探索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这本质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
二、启发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示范作用,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所涉及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征:(1)典型性(2)深刻性(3)启发性(4)针对性(5)开放性(6)程序性(7)广泛性。如“纸锅烧水”的实验,学生觉得这个物理现象很奇特,很容易提出为什么纸锅里的水沸腾时纸锅不会被烧坏的问题,通过这种实验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合理分配课堂学习任务及时间,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益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的产生。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开始,使学生喜欢这门课,喜欢这个老师讲课,所以我在上第一节物理课时就没有严格按教材的编排进行,而是精心准备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沟通师生情感,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一些偏见。其次,要营造教学氛围,物理实验是重中之重。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其呈现的信息极易调动学生的直观兴趣。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品质,丰富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化对物理的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学生对串、并联及混联电路的连接实验;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电功率的实验;对一只电灯有哪些组合的联想与设想;学生利用身边的刻度尺、平面镜、水、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做的实验。除此之外,我多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竞赛,特别是学生在连接三开两灯的并联电路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该实验是结合小组模式,每组逐个上台参加比赛,时间为九十秒,并且完成后要拆好回原,竞赛过程中纪录不断刷新,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地涌现。通过竞赛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使学生处于积极向上和主动学习的心理状态,对物理实验充满兴趣和信心。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投入,不知不觉地置身于科学的探索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观察、判断、思维、创造等能力都得到全面、更深入地训练。
针对教材特点,必须大胆改革课堂时间分配,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练习。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精力放在检查学校是否执行教学大纲、调控学校师资的配置、校长素质的提高上,对学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其次,校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从结构转向过程和结果并重;再次,教师对学生评价,应从看重学业考试成绩这重结果的方面,转向既重视学业考试成绩,更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过程因数的方面。
- 【发布时间】2019/5/28 19:41:45
- 【点击频次】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