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现象管理课堂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课堂管理是教育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管理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效的管理课堂,让它在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有效得利用一些心理现象来提高课堂管理的质量。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强化心理、暗示心理、情绪心理、人本性心理等心理现象来应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心理现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有效的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使用心理现象管理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注意“度”和“点”的问题,让这些心理现象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关键词:心理现象;课堂管理
一、心理现象的应用在教学中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一个场所,课堂管理对于每一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课堂管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管理方法之下所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些效果好,有些则截然相反。如若在课堂管理中巧妙的利用一些心理现象,那么课堂管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管理的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从教和学的意义上来讲,利用心理现象管理课堂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重要作用。
二、利用心理现象,提高课堂管理质量的作用
(一)巧用心理现象,改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强化心理的应用
相信每一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冷不丁冒个怪声、明知道你会看到,但还是故意骚扰旁边的同学,再或者就是在你眼皮子底下做出一些与上课无关的动作……在他的捣乱下,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混乱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正常人的心理,做老师的都会非常生气,盛怒之下一般都会给这位捣乱课堂的同学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惩戒不仅不会让其捣乱课堂的行为有所收敛,反而会起到助长作用,在以后的课堂中他捣乱课堂的行为会愈发严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学生的行为其实不难解释,他并不是要故意捣乱课堂,其目的是要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若他的行为令你有所反应——生气,那么他就成功了,日后的课堂中他就会故伎重演,捣乱课堂的行为只会有增无减。其实对于这样的课堂、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只要采用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解决问题。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可知,若一种刺激对其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正是由于老师的反应强化了学生捣乱课堂的行为,所以才使得这种行为一再的出现,只要老师对其行为不再关注,其行为不再被强化,那么其捣乱课堂的行为就会慢慢消失,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会逐渐产生,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超限心理的应用
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都是怎么了?我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十遍八遍的讲,可这学生怎么还是一问三不知呢,不但什么都不知道,还睡倒一大片。”老师们都觉得自己已经倾其所有在教学生了,学生怎么可能学不好自己所教的课程呢!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于是要么睡倒一大片,要么就神游天外,有时甚至故意捣乱,让课堂教学都无法进行下去。很多老师对这种现象不明所以,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无休止的讲解引发了学生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所以才会出现以上的那些情况。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提不起一点兴趣,怎么可能接受你讲授的知识,又怎么可能配合你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
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的时间过长时,就会引发其极不耐烦或反感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超限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那个“度”,讲的不够固然达不到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但讲的“过度”不但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连最基本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切忌使学生出现超限心理,只有避免了这个“雷区”,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效率。
(二)巧用心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绪心理的应用
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课堂秩序不好是因为老师对待学生不够严厉。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你会发现,严厉的老师固然能维持较为正常的课堂秩序,但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往往很低。为什么一个好的课堂秩序下却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你的严厉引发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紧张的情绪往往会导致一个人心绪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但若仅仅为了追求良好的课堂秩序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愚钝行为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营造出一个心理状态较为轻松欢快的环境,只要学生的情绪状态积极饱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课堂教学所吸引,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暗示心理的应用
教育界有一句耳熟能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对每门学科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若遇到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则其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个时候若老师专门将其叫起来进行批评教育,那么正常进行的课堂秩序就会被打乱,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从课堂上转移到老师批评同学这件事情上,课堂效果会大大降低。
发生这种情况,老师可用心理暗示中的表情暗示、身体暗示等暗示效应来提醒学生。长时间目光注视或靠近这名学生来帮助他将注意力收回到学习上;也可以将手放到学生肩上来提示他出现的不恰当行为。这样既不会打乱正在进行课堂教学,也不会造成其他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进行的自然有序,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人本性心理的应用
有些教师谈课堂色变,谈学生色变,总认为课堂混乱都是学生的错,每次上课前都焦虑紧张,战战兢兢,进入课堂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学生稍有风吹草动自己就条件反射式的绪爆发,正常教学还没有进行,课堂气氛已经变得异常沉闷怪异。
按照心理学人本性原则,将外在的课堂管理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才是管理课堂的正确方式。教师要明白,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正因为这样的独特性,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有些学生天性活泼,在课堂中表现就比较活跃,而有些老师刻意要求秩序井然的课堂,要求学生保持统一的姿势,保持绝对的安静,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整个课堂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剥夺的所剩无几,课堂本来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在这样课堂管理下,却变成了加工同一产品的“机器工厂”。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的课堂本就是失败的课堂,采取这种方式管理课堂的老师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失败的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对具有不同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管理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所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管理变成一种“艺术”,这才是课堂管理的灵魂所在。
(三)巧用心理现象,改善师生关系
1、心理的适应性现象的应用
学习生活总免不了与枯燥挂钩,在课堂过程中,为缓解学生的疲惫,很多老师都采用过讲笑话、用幽默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等方法,这种方式虽然能有效缓解僵硬的课堂氛围,但却往往会带来课堂混乱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般都会大声喝止,但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老师的大声喝止并没有多大的反应,有时学生的嘈杂声甚至盖过了老师的声音。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一来切忌发火,因为你的怒气虽然使课堂安静了下来,但接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因此大大降低,得不偿失,因此我们不主张采用这种方式。二来不要大声喝止,因为你的幽默笑话而沉浸其中的学生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上了,即使你大声喝止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而且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损害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因此我们也不主张使用这种方式。那么什么方式有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只需要采用静默的方式就可以。根据心理学适应性特征可知,人的感受性会因为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所以,当课堂中嘈杂声较多时,不要加大音量去制止,静默几秒钟,这时学生的听觉感受性会随之提高,他们会很快注意到很安静的老师,从而调整自身的行为使课堂安静下来。在此,教师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当静默的方式使课堂安静下来后,教师应及时进入课堂教学,这样既有利于组织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一举两得。
2、拆屋心理的应用
在某些事情上,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心理”。
现今不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学会了这一效应来干扰课堂秩序。在课堂教学中扰乱课堂秩序就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不少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跟老师讲不合理的条件,严重影响正常课堂的进行,师生关系势如水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要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的不合理要求,而是老师的教育能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教师讨价还价的习惯。 若一个老师不能应对学生的这种行为,那日后的课堂管理也将无从进行。师生关系也将愈来愈恶化。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也要避免学生出现拆屋心理。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不能逾越的就必须遵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不会出现拆屋心理,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关系也会一步步确立并得到巩固。
三、 利用心理现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方法和技巧,用得好才能收获好的效果。心理现象也一样,使用得当,事半功倍。用的不好,事与愿违。在使用心理现象管理课堂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可滥用。心理现象的使用也要讲求“度”的问题,“过度”了,学生同样会出现超限心理,其作用会大打折扣。
2、心理现象要“巧用”。心理现象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 “收”,怎么 “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那个“点”,时机把握的准确,其所起到的作用便是好的,时机把握的不好,便会适得其反。
3、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理”。情绪是心理的一个方面,若教师能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使用心理现象管理课堂才会是有效的,否则只会将自己的负情绪带给学生,根本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什么学习效果。
当今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较好的课堂管理能力,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一些心理技巧和方法,就会使我们的课堂管理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如此,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不断的进步,从而达到既能使学生学好学习又能管理好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68
[2] 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98-132
作者简介:随高峰,1980.02,男,汉族,大学本科,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谢舍羽,1981.06,女,土族,大学本科,天祝职业教育中心一级教师。
关键词:心理现象;课堂管理
一、心理现象的应用在教学中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一个场所,课堂管理对于每一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课堂管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管理方法之下所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些效果好,有些则截然相反。如若在课堂管理中巧妙的利用一些心理现象,那么课堂管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管理的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从教和学的意义上来讲,利用心理现象管理课堂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重要作用。
二、利用心理现象,提高课堂管理质量的作用
(一)巧用心理现象,改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强化心理的应用
相信每一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冷不丁冒个怪声、明知道你会看到,但还是故意骚扰旁边的同学,再或者就是在你眼皮子底下做出一些与上课无关的动作……在他的捣乱下,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混乱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正常人的心理,做老师的都会非常生气,盛怒之下一般都会给这位捣乱课堂的同学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惩戒不仅不会让其捣乱课堂的行为有所收敛,反而会起到助长作用,在以后的课堂中他捣乱课堂的行为会愈发严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学生的行为其实不难解释,他并不是要故意捣乱课堂,其目的是要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若他的行为令你有所反应——生气,那么他就成功了,日后的课堂中他就会故伎重演,捣乱课堂的行为只会有增无减。其实对于这样的课堂、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只要采用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解决问题。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可知,若一种刺激对其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正是由于老师的反应强化了学生捣乱课堂的行为,所以才使得这种行为一再的出现,只要老师对其行为不再关注,其行为不再被强化,那么其捣乱课堂的行为就会慢慢消失,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会逐渐产生,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超限心理的应用
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都是怎么了?我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十遍八遍的讲,可这学生怎么还是一问三不知呢,不但什么都不知道,还睡倒一大片。”老师们都觉得自己已经倾其所有在教学生了,学生怎么可能学不好自己所教的课程呢!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于是要么睡倒一大片,要么就神游天外,有时甚至故意捣乱,让课堂教学都无法进行下去。很多老师对这种现象不明所以,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无休止的讲解引发了学生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所以才会出现以上的那些情况。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提不起一点兴趣,怎么可能接受你讲授的知识,又怎么可能配合你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
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的时间过长时,就会引发其极不耐烦或反感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超限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那个“度”,讲的不够固然达不到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但讲的“过度”不但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连最基本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切忌使学生出现超限心理,只有避免了这个“雷区”,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效率。
(二)巧用心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绪心理的应用
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课堂秩序不好是因为老师对待学生不够严厉。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你会发现,严厉的老师固然能维持较为正常的课堂秩序,但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往往很低。为什么一个好的课堂秩序下却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你的严厉引发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紧张的情绪往往会导致一个人心绪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但若仅仅为了追求良好的课堂秩序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愚钝行为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营造出一个心理状态较为轻松欢快的环境,只要学生的情绪状态积极饱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课堂教学所吸引,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暗示心理的应用
教育界有一句耳熟能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对每门学科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若遇到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则其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个时候若老师专门将其叫起来进行批评教育,那么正常进行的课堂秩序就会被打乱,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从课堂上转移到老师批评同学这件事情上,课堂效果会大大降低。
发生这种情况,老师可用心理暗示中的表情暗示、身体暗示等暗示效应来提醒学生。长时间目光注视或靠近这名学生来帮助他将注意力收回到学习上;也可以将手放到学生肩上来提示他出现的不恰当行为。这样既不会打乱正在进行课堂教学,也不会造成其他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进行的自然有序,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人本性心理的应用
有些教师谈课堂色变,谈学生色变,总认为课堂混乱都是学生的错,每次上课前都焦虑紧张,战战兢兢,进入课堂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学生稍有风吹草动自己就条件反射式的绪爆发,正常教学还没有进行,课堂气氛已经变得异常沉闷怪异。
按照心理学人本性原则,将外在的课堂管理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才是管理课堂的正确方式。教师要明白,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正因为这样的独特性,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有些学生天性活泼,在课堂中表现就比较活跃,而有些老师刻意要求秩序井然的课堂,要求学生保持统一的姿势,保持绝对的安静,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整个课堂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剥夺的所剩无几,课堂本来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在这样课堂管理下,却变成了加工同一产品的“机器工厂”。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的课堂本就是失败的课堂,采取这种方式管理课堂的老师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失败的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对具有不同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管理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所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管理变成一种“艺术”,这才是课堂管理的灵魂所在。
(三)巧用心理现象,改善师生关系
1、心理的适应性现象的应用
学习生活总免不了与枯燥挂钩,在课堂过程中,为缓解学生的疲惫,很多老师都采用过讲笑话、用幽默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等方法,这种方式虽然能有效缓解僵硬的课堂氛围,但却往往会带来课堂混乱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般都会大声喝止,但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老师的大声喝止并没有多大的反应,有时学生的嘈杂声甚至盖过了老师的声音。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一来切忌发火,因为你的怒气虽然使课堂安静了下来,但接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因此大大降低,得不偿失,因此我们不主张采用这种方式。二来不要大声喝止,因为你的幽默笑话而沉浸其中的学生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上了,即使你大声喝止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而且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损害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因此我们也不主张使用这种方式。那么什么方式有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只需要采用静默的方式就可以。根据心理学适应性特征可知,人的感受性会因为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所以,当课堂中嘈杂声较多时,不要加大音量去制止,静默几秒钟,这时学生的听觉感受性会随之提高,他们会很快注意到很安静的老师,从而调整自身的行为使课堂安静下来。在此,教师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当静默的方式使课堂安静下来后,教师应及时进入课堂教学,这样既有利于组织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一举两得。
2、拆屋心理的应用
在某些事情上,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心理”。
现今不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学会了这一效应来干扰课堂秩序。在课堂教学中扰乱课堂秩序就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不少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跟老师讲不合理的条件,严重影响正常课堂的进行,师生关系势如水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要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的不合理要求,而是老师的教育能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教师讨价还价的习惯。 若一个老师不能应对学生的这种行为,那日后的课堂管理也将无从进行。师生关系也将愈来愈恶化。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也要避免学生出现拆屋心理。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不能逾越的就必须遵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不会出现拆屋心理,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关系也会一步步确立并得到巩固。
三、 利用心理现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方法和技巧,用得好才能收获好的效果。心理现象也一样,使用得当,事半功倍。用的不好,事与愿违。在使用心理现象管理课堂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可滥用。心理现象的使用也要讲求“度”的问题,“过度”了,学生同样会出现超限心理,其作用会大打折扣。
2、心理现象要“巧用”。心理现象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 “收”,怎么 “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那个“点”,时机把握的准确,其所起到的作用便是好的,时机把握的不好,便会适得其反。
3、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理”。情绪是心理的一个方面,若教师能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使用心理现象管理课堂才会是有效的,否则只会将自己的负情绪带给学生,根本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什么学习效果。
当今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较好的课堂管理能力,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一些心理技巧和方法,就会使我们的课堂管理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如此,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不断的进步,从而达到既能使学生学好学习又能管理好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68
[2] 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98-132
作者简介:随高峰,1980.02,男,汉族,大学本科,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谢舍羽,1981.06,女,土族,大学本科,天祝职业教育中心一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19/10/14 18:20:41
- 【点击频次】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