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我们的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提升。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习惯也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必然,从小事做起,从学习做起,课前预习将成为小学孩子养成这种品德的基石。
关键词:课前预习;独立习惯;自主探究
围绕我们学校关于《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实践研究》课题。通过学习,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思熟虑,觉得课前预习是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采取的必然手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课前预习的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古人之实践总结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从古代的言论与现代的课标综合述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前预习成了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预习存在的不足:
(一)预习目的不明确,课堂效率不高。虽然95%的老师把预习当成作业布置,但是其中有大约65%以上的教师只是说“你们将课后某题看一下”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而事实上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没有仔细琢磨,学生没有明确的自己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所以效率不高,指导性差。
(二)预习形式单调,不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有一些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每一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促进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三)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终成在教学中预习。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逐渐形成在教学中预习,给有效课堂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四)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和课堂质量不成正比。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不善于合作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六)不注重预习质量。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四、教育教学的必备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那将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学习架桥铺路,并为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
五、课前预习的作用
首先,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实践证明,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其次,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而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
第三、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课前充实的预习,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第四、预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就会更充分,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宜宾市南溪区大观中心校区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实践研究》报告;
[3]《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关键词:课前预习;独立习惯;自主探究
围绕我们学校关于《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实践研究》课题。通过学习,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思熟虑,觉得课前预习是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采取的必然手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课前预习的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古人之实践总结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从古代的言论与现代的课标综合述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前预习成了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预习存在的不足:
(一)预习目的不明确,课堂效率不高。虽然95%的老师把预习当成作业布置,但是其中有大约65%以上的教师只是说“你们将课后某题看一下”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而事实上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没有仔细琢磨,学生没有明确的自己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所以效率不高,指导性差。
(二)预习形式单调,不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有一些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每一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促进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三)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终成在教学中预习。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逐渐形成在教学中预习,给有效课堂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四)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和课堂质量不成正比。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不善于合作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六)不注重预习质量。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四、教育教学的必备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那将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学习架桥铺路,并为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
五、课前预习的作用
首先,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实践证明,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其次,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而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
第三、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课前充实的预习,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第四、预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就会更充分,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宜宾市南溪区大观中心校区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实践研究》报告;
[3]《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 【发布时间】2019/11/6 11:59:10
- 【点击频次】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