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的语言文字为审美对象。如何让小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迅速感知事物,唤起想象,调动情感实现审美,对此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粗略感受。
一、运用通感,获得美好的整体感受
美感产生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通感,就是通过一种感觉去唤起另一种感觉的产生,以达到美的整体感受。我认为教师富有表情的示范朗读和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因为汉语普通话具有响亮悦耳、声调语调丰富、平仄交错、高扬转降等特点,加上富有表情的嗓音变化,能把无声的文字读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而富有音乐感,让学生在获得听觉上的愉悦的同时而贯通于其他感官,从而从听觉形象中获得整体形象,达到中闻其声,如见其色,如临其境的境界,从而感受到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鸟的天堂》中有这几句:“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河面很宽,……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如果仅仅让学生默读、静观。他们虽然能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但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声、色形所交织成的美景。只有当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尤其是经过教师对重点词句的音色处理,才能领悟到文中所描绘的声、色、形的美妙变化。随着声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语气的变化,他们的听、视觉器官都在活动。这时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已沉浸在“鸟的天堂”里了。在这种情形下,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字领会文章的精髓,他们无不感到语句的美妙与描写的动人。
二、图文并茂,多角度获得美的感受
声、情固然能激动听众,唤起想象,但它毕竟是不可视的,缺乏具体的实在性。光靠乐感来激发美感显然是不够的。绘画作品则是通过线条、画面、色彩变化等来塑造事物形象的,这种形象直接把人们的视觉当成是静止的固定的、具体可感的,因此美的获得也比较迅速。由此可见,利用绘画手段可使学生的情感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审美心理的完成有很大帮助。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的山水色彩,同时把“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通过画面一一展现,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同时,联想桂林风景的秀丽,使学生感知作者描绘的景物,在朗读课文时不能浮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事实证明,恰到好处地运用绘画形式做到教学时图文并茂,使学生多角度对感受客观事物的美,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他们在活跃思维中进一步发展智力。
三、挖掘生活,引起情感共鸣
美感是有直觉性的,而直觉性必须以人们的生活为基础。一个不熟悉生活、不理解事物特点的人,是难以与作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因此,在培养审美心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挖掘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他们生活的记忆中唤起与作品所描写相类似、相接近的各种表象。并将由这些表象中所引发的感情融化到作品的理解。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人通过对送别“故人”这一画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但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友情像一杯浓酒那样醇厚、芬芳,不是靠反复吟诵,或画一张图,或反复讲解所能达到的,非要深入地去感受诗人感情脉搏的跳动不可。讲课前可用“同学们与你最要好的小朋友或父母远离分别时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的?”等问题开拓,活跃学生思维,在你一言我一语之中他们日常生活的情景得到了回忆,同时,教师要求他们用一段简洁的文字将他们生活中“分别”的经历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以用点评对比的方式引出课题,让学生们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烟花、孤帆、碧空、流水与你们的送行联系起来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象,通过联想与课文描述的情景联系起来,达到主客观感受交融的效果。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经历,学生在欣赏诗句时就会自觉地以自己过去感知过的情感去体验诗人的情感。如果不注意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那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在学生的印象中只不过是一般的自然景色,“唯见长江天际流”就不可能引起深切的共鸣。
四、深入实际,开阔视野
课堂审美教学大多是在审美静观观照中进行的,这对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小语教学中美感的培养还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动脑动手。比如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可带学生到室外自然景色中去观赏体味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感受其精妙之处。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利用各种形式来再现诗中的意味。如画一幅画,制作情趣盎然的盆景或一个小挂件等等。这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表象储存,还开拓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在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
一、运用通感,获得美好的整体感受
美感产生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通感,就是通过一种感觉去唤起另一种感觉的产生,以达到美的整体感受。我认为教师富有表情的示范朗读和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因为汉语普通话具有响亮悦耳、声调语调丰富、平仄交错、高扬转降等特点,加上富有表情的嗓音变化,能把无声的文字读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而富有音乐感,让学生在获得听觉上的愉悦的同时而贯通于其他感官,从而从听觉形象中获得整体形象,达到中闻其声,如见其色,如临其境的境界,从而感受到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鸟的天堂》中有这几句:“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河面很宽,……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如果仅仅让学生默读、静观。他们虽然能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但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声、色形所交织成的美景。只有当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尤其是经过教师对重点词句的音色处理,才能领悟到文中所描绘的声、色、形的美妙变化。随着声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语气的变化,他们的听、视觉器官都在活动。这时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已沉浸在“鸟的天堂”里了。在这种情形下,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字领会文章的精髓,他们无不感到语句的美妙与描写的动人。
二、图文并茂,多角度获得美的感受
声、情固然能激动听众,唤起想象,但它毕竟是不可视的,缺乏具体的实在性。光靠乐感来激发美感显然是不够的。绘画作品则是通过线条、画面、色彩变化等来塑造事物形象的,这种形象直接把人们的视觉当成是静止的固定的、具体可感的,因此美的获得也比较迅速。由此可见,利用绘画手段可使学生的情感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审美心理的完成有很大帮助。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的山水色彩,同时把“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通过画面一一展现,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同时,联想桂林风景的秀丽,使学生感知作者描绘的景物,在朗读课文时不能浮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事实证明,恰到好处地运用绘画形式做到教学时图文并茂,使学生多角度对感受客观事物的美,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他们在活跃思维中进一步发展智力。
三、挖掘生活,引起情感共鸣
美感是有直觉性的,而直觉性必须以人们的生活为基础。一个不熟悉生活、不理解事物特点的人,是难以与作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因此,在培养审美心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挖掘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他们生活的记忆中唤起与作品所描写相类似、相接近的各种表象。并将由这些表象中所引发的感情融化到作品的理解。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人通过对送别“故人”这一画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但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友情像一杯浓酒那样醇厚、芬芳,不是靠反复吟诵,或画一张图,或反复讲解所能达到的,非要深入地去感受诗人感情脉搏的跳动不可。讲课前可用“同学们与你最要好的小朋友或父母远离分别时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的?”等问题开拓,活跃学生思维,在你一言我一语之中他们日常生活的情景得到了回忆,同时,教师要求他们用一段简洁的文字将他们生活中“分别”的经历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以用点评对比的方式引出课题,让学生们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烟花、孤帆、碧空、流水与你们的送行联系起来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象,通过联想与课文描述的情景联系起来,达到主客观感受交融的效果。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经历,学生在欣赏诗句时就会自觉地以自己过去感知过的情感去体验诗人的情感。如果不注意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那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在学生的印象中只不过是一般的自然景色,“唯见长江天际流”就不可能引起深切的共鸣。
四、深入实际,开阔视野
课堂审美教学大多是在审美静观观照中进行的,这对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小语教学中美感的培养还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动脑动手。比如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可带学生到室外自然景色中去观赏体味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感受其精妙之处。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利用各种形式来再现诗中的意味。如画一幅画,制作情趣盎然的盆景或一个小挂件等等。这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表象储存,还开拓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在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
- 【发布时间】2019/11/6 12:00:44
- 【点击频次】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