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进程中还是在现代教学应用中,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它启迪着我们的智慧,赋予我们向上的动力,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在现代教育改革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也将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古诗词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我国古代诗歌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并不断地传承与发展。高中开展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理解,同时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一、注重古诗词预习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如果不事先进行知识的预习和背景知识的查找,很容易造成学习能效低下、理解偏差的情况出现。因为古诗词多有简练、抽象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进行来提升课堂的知识学习能效,并通过预习来深化学生对于古诗词背景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有效、更专注地进行知识学习。例如,在学习“短歌行”这一首古诗词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下借助书籍的查找和网络资源的查看来进行知识预习,并针对这一古诗词的背景以及作者曹操的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在课堂上针对这一首诗词的背景进行了讲述:曹操在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之后,他又亲自率领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彼时的曹操通过诗作表达出了一个政治家求贤若渴、志向远大的政治报复,也表现出他心系天下的无尽忧思。同时,学生從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曹孟德的人物生平两个方面进行了资料查找和课堂展示,进而帮助学生更细致、更深入地完成了知识的了解、古诗词的掌握。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预习,并借助预习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二、古诗词意境的营造
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因此,朗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可以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在诵读中尽情渲染美,而后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词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意境的体会与把握,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运用初步感知的画面,来把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由“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使学生在雄浑的音乐中联想到鼓角争鸣的三国时代,想到三国时期的众多英雄,想到苏轼词中的周瑜,设置悬念,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
三、重视古诗词的诵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古诗词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诵读。这种方法从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存在就有其价值,老话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就是对诵读的作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正确的朗读能将作者的语言向读者的语言进行转换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就理解出来。诵读目前对很多学生来说依然存在这很大的误区,它不仅仅是草草的朗读,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独有的韵律,诵读的技巧就在于对诗词韵律的把握。这其中平仄朗读尤为重要,平声有绵延之感,包含强调之意,学生要在诵读中品味诗词的韵律与美感,将自身的情感沉入其中,身临其境般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通透。诵读的高境界是通过声音来触动心灵,以此来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好的诵读可以贯穿古今,入情入境,在这样的诵读下,对之后的理解诗词思想情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多媒体展示古诗词如画的世界
多媒体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视听结合的教学中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而言,很多教师利用它去播放一些背景朗读音乐、诗人的简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知识。而讲究创新教学的今天,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设计自己想要看到的、能够看到的诗词中产生的画面,这种教学策略在写景诗歌中可以普遍地采用。例如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后,感悟诗歌中上片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自己去利用电脑设计图画,而后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如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诗歌本身就是在物象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而实现作家本身的创作目的,而这些意象的电脑拼接,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把握诗人情感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大有裨益。多媒体并不是教师的专属,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多媒体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交给学生去展示自己的主观思路,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完全可以依靠画面来进行展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也需要学生这个课堂主体去彻悟。
五、通过开展活动拓展空间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①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②定期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④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⑤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高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意境和创作背景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还要采用横纵对比的方法,对比相同派别的不同作品和相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鉴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志鹏.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6(8).
[2]段正良,李绮.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健全的人生设计[J].管理与教学,2018(27).
[3]盘秀山.古诗词的意境鉴赏[J].文学教育:下,2016(8).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古诗词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我国古代诗歌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并不断地传承与发展。高中开展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理解,同时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一、注重古诗词预习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如果不事先进行知识的预习和背景知识的查找,很容易造成学习能效低下、理解偏差的情况出现。因为古诗词多有简练、抽象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进行来提升课堂的知识学习能效,并通过预习来深化学生对于古诗词背景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有效、更专注地进行知识学习。例如,在学习“短歌行”这一首古诗词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下借助书籍的查找和网络资源的查看来进行知识预习,并针对这一古诗词的背景以及作者曹操的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在课堂上针对这一首诗词的背景进行了讲述:曹操在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之后,他又亲自率领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彼时的曹操通过诗作表达出了一个政治家求贤若渴、志向远大的政治报复,也表现出他心系天下的无尽忧思。同时,学生從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曹孟德的人物生平两个方面进行了资料查找和课堂展示,进而帮助学生更细致、更深入地完成了知识的了解、古诗词的掌握。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预习,并借助预习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二、古诗词意境的营造
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因此,朗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可以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在诵读中尽情渲染美,而后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词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意境的体会与把握,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运用初步感知的画面,来把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由“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使学生在雄浑的音乐中联想到鼓角争鸣的三国时代,想到三国时期的众多英雄,想到苏轼词中的周瑜,设置悬念,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
三、重视古诗词的诵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古诗词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诵读。这种方法从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存在就有其价值,老话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就是对诵读的作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正确的朗读能将作者的语言向读者的语言进行转换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就理解出来。诵读目前对很多学生来说依然存在这很大的误区,它不仅仅是草草的朗读,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独有的韵律,诵读的技巧就在于对诗词韵律的把握。这其中平仄朗读尤为重要,平声有绵延之感,包含强调之意,学生要在诵读中品味诗词的韵律与美感,将自身的情感沉入其中,身临其境般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通透。诵读的高境界是通过声音来触动心灵,以此来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好的诵读可以贯穿古今,入情入境,在这样的诵读下,对之后的理解诗词思想情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多媒体展示古诗词如画的世界
多媒体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视听结合的教学中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而言,很多教师利用它去播放一些背景朗读音乐、诗人的简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知识。而讲究创新教学的今天,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设计自己想要看到的、能够看到的诗词中产生的画面,这种教学策略在写景诗歌中可以普遍地采用。例如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后,感悟诗歌中上片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自己去利用电脑设计图画,而后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如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诗歌本身就是在物象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而实现作家本身的创作目的,而这些意象的电脑拼接,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把握诗人情感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大有裨益。多媒体并不是教师的专属,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多媒体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交给学生去展示自己的主观思路,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完全可以依靠画面来进行展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也需要学生这个课堂主体去彻悟。
五、通过开展活动拓展空间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①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②定期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④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⑤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高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意境和创作背景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还要采用横纵对比的方法,对比相同派别的不同作品和相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鉴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志鹏.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6(8).
[2]段正良,李绮.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健全的人生设计[J].管理与教学,2018(27).
[3]盘秀山.古诗词的意境鉴赏[J].文学教育:下,2016(8).
- 【发布时间】2019/11/6 12:29:03
- 【点击频次】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