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古诗词具有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以真挚的情愫而传唱千年,久久不衰,实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于如此卓越的文化财产。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笔者经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定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之所以让人有无限美好的遐想,关键是其隐藏在寥寥数语之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和客观的现象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主观和客观之间,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因此,领略诗歌的美。真正的意义在于领略其意境美。但是由于诗歌产生的时期和学生所处的现代社会相距甚远,诗歌所涉及的民俗、地理、人物等容易让学生产生隔膜感。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阐释诗歌所蕴含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从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荡涤心灵的目的。如采用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师从诗中读出的生活画面,并尽可能生动、形象。教师还可以通过散文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心中的意象,从而充分理解诗歌的美。课堂上,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要融诗人之情和教师之情于一体,并以此去熔炼学生的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才能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必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完全理解诗歌的意象。
二、注重古诗词的朗读
注重朗读,感知古诗的语言美在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数音韵协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赏心悦目。教学时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直接进入审美感知,在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美之后,再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音韵节奏。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找出押韵的音节,然后在诗句上划出表示停顿的符号。一般来说,按表音节节奏划分多,按表意义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晨兴/理/荒秽”。七言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指导学生完成。以上活动后,再指导他们朗读,强调朗读的时候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按划分的音节停顿还要读出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知不觉地欣赏到了古诗的语言美。
三、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
1.弄清作者和写作背景。
运用课前搜集,课堂交流的形式,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并把诗词放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理解,形成学生与作者之间的“直接”对话。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通过对辛弃疾和这首词的背景材料的交流,引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辛弃疾的一生可谓戎马倥偬,他曾组织义军抗金,并亲自参加战斗。他向南宋朝廷进《美芹十论》、《九议》分析敌我形势,斥责投降派。但他的雄才大略却无法施展,只好将满腔激愤凝聚成一首首词,由此造就了与苏轼齐名的一代大家。他的爱国诗显得自然真切,尤其是那些记录或追念自己战斗生涯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就能深入体会词中“沙场秋点兵”的悲壮,飞马厮杀的惨烈,以及头生白发的哀叹。因此首先了解作者是很必要的。
2.弄清诗词的题材。
诗词有叙事抒怀的叙事诗;抒写个人的恨别、思乡、离愁的写景诗;有以史咏怀的咏史诗;有写一个物,把自己的想法寄托在这个物上的咏物诗;有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的山水诗;有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边塞诗等等。而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抒情特点和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这些不同,并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理解这些不同,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给所读诗词的题材一个明确的定位,进而理解诗词。
3.理解诗词意象。
诗词一般都比较含蓄,作者大多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意趣寄托在一些景物、动物、植物等上面。比如:用风雨暗示社会动荡,人生坎坷;用日月寄相思之情;用杨柳表现送别之意……掌握了这些规律,对于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理解思想感情有很好的作用。例如以月为意象的诗:李煜的《相见欢》,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苏轼《水调歌头》等等,虽说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无不流露出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4.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
成功的诗词无不在写作上有其突出的特点,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联想和想象……学习这些方法的作用,既能深入理解诗词,对自己的写作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5.自我感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鼓励学生用给诗配画,表情朗读比赛,自由讨论,在一定的环境中用诗词等形式,自主探究所学诗词,真正理解,从而提高自我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优化课后拓展
教导学生理解诗词是基本要求,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词则是进一步延伸。当学生对教材中诗词充分理解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尝试诗词鉴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课外诗词背诵,这些诗词也非常经典,可供学生鉴赏。以课后诗词《别云间》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夏完淳的生平事迹,了解其所在时代的大事件,对整体背景做一个大致了解。之后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一些与现代不同的概念找出古代意义,再对诗词进行整体解读。之后再分组进行情景重现,欣赏朗诵示范,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诵。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再快速讲解一遍,纠正学生自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从五个角度探讨了诗词教学方法,先引导兴趣,再教授知识,最后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以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应结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式,让诗词教学更加灵活多变。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使学生感知、感受和领悟古诗词中蕴含的美与含义,扣击学生的心扉,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会使其喜欢诵读古诗词、掌握古诗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就一定能洞开学生学习与掌握古诗词的智慧之门,在古诗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丰硕的乐土。
一、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之所以让人有无限美好的遐想,关键是其隐藏在寥寥数语之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和客观的现象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主观和客观之间,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因此,领略诗歌的美。真正的意义在于领略其意境美。但是由于诗歌产生的时期和学生所处的现代社会相距甚远,诗歌所涉及的民俗、地理、人物等容易让学生产生隔膜感。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阐释诗歌所蕴含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从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荡涤心灵的目的。如采用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师从诗中读出的生活画面,并尽可能生动、形象。教师还可以通过散文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心中的意象,从而充分理解诗歌的美。课堂上,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要融诗人之情和教师之情于一体,并以此去熔炼学生的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才能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必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完全理解诗歌的意象。
二、注重古诗词的朗读
注重朗读,感知古诗的语言美在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数音韵协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赏心悦目。教学时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直接进入审美感知,在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美之后,再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音韵节奏。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找出押韵的音节,然后在诗句上划出表示停顿的符号。一般来说,按表音节节奏划分多,按表意义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晨兴/理/荒秽”。七言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指导学生完成。以上活动后,再指导他们朗读,强调朗读的时候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按划分的音节停顿还要读出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知不觉地欣赏到了古诗的语言美。
三、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
1.弄清作者和写作背景。
运用课前搜集,课堂交流的形式,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并把诗词放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理解,形成学生与作者之间的“直接”对话。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通过对辛弃疾和这首词的背景材料的交流,引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辛弃疾的一生可谓戎马倥偬,他曾组织义军抗金,并亲自参加战斗。他向南宋朝廷进《美芹十论》、《九议》分析敌我形势,斥责投降派。但他的雄才大略却无法施展,只好将满腔激愤凝聚成一首首词,由此造就了与苏轼齐名的一代大家。他的爱国诗显得自然真切,尤其是那些记录或追念自己战斗生涯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就能深入体会词中“沙场秋点兵”的悲壮,飞马厮杀的惨烈,以及头生白发的哀叹。因此首先了解作者是很必要的。
2.弄清诗词的题材。
诗词有叙事抒怀的叙事诗;抒写个人的恨别、思乡、离愁的写景诗;有以史咏怀的咏史诗;有写一个物,把自己的想法寄托在这个物上的咏物诗;有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的山水诗;有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边塞诗等等。而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抒情特点和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这些不同,并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理解这些不同,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给所读诗词的题材一个明确的定位,进而理解诗词。
3.理解诗词意象。
诗词一般都比较含蓄,作者大多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意趣寄托在一些景物、动物、植物等上面。比如:用风雨暗示社会动荡,人生坎坷;用日月寄相思之情;用杨柳表现送别之意……掌握了这些规律,对于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理解思想感情有很好的作用。例如以月为意象的诗:李煜的《相见欢》,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苏轼《水调歌头》等等,虽说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无不流露出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4.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
成功的诗词无不在写作上有其突出的特点,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联想和想象……学习这些方法的作用,既能深入理解诗词,对自己的写作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5.自我感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鼓励学生用给诗配画,表情朗读比赛,自由讨论,在一定的环境中用诗词等形式,自主探究所学诗词,真正理解,从而提高自我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优化课后拓展
教导学生理解诗词是基本要求,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词则是进一步延伸。当学生对教材中诗词充分理解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尝试诗词鉴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课外诗词背诵,这些诗词也非常经典,可供学生鉴赏。以课后诗词《别云间》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夏完淳的生平事迹,了解其所在时代的大事件,对整体背景做一个大致了解。之后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一些与现代不同的概念找出古代意义,再对诗词进行整体解读。之后再分组进行情景重现,欣赏朗诵示范,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诵。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再快速讲解一遍,纠正学生自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从五个角度探讨了诗词教学方法,先引导兴趣,再教授知识,最后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以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应结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式,让诗词教学更加灵活多变。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使学生感知、感受和领悟古诗词中蕴含的美与含义,扣击学生的心扉,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会使其喜欢诵读古诗词、掌握古诗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就一定能洞开学生学习与掌握古诗词的智慧之门,在古诗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丰硕的乐土。
- 【发布时间】2019/11/6 15:48:53
- 【点击频次】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