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活”起来

 

【作者】 王 宏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大牟家镇大牟家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要实践三个转变;一,变面面俱到强化实践能力;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三,变单一的手段为媒体组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要“活”;转变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已卷入了轰轰烈烈的热潮之中,面临着一个严竣考验和挑战,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反映,他们不喜欢上语文课。初中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批评。早在80年代初,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对初中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的现状发出“咄咄怪事”的感叹,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陈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不适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敏捷、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这已成为时代需求。
  作为语文这门学科,不管在人文方面,还是在艺术审美方面,都有巨大的人文魅力,蕴藏着大量美的因素。
  首先,它是人之思想、情感的结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人生观包蕴其中:“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短短两名,爱情观渗透在内。瞧,这就是语文人文的魅力。而语文学科所拥有的思想、感情、生命精神等,这些人文的因素,因其触动心弦而赶超时空界限永久流传,使语文学科具备深厚的人文魅力。
  除此外,它还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力。一篇深情并茂的美文,仿佛是一栋栋或精巧,或雄壮的楼宇,它的梁、柱、瓦都被雕琢得美丽非凡,激情与思想相伴而行的文字,能创造出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科丰富多彩的带有情味的语言,就使语文学科充满了审美特征。
  语文学科充满了美,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语文课呢?
  笔者想,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语文教学僵化死板,不“活”造成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要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实践三个转变,以此来激“活”语文教学。
  一、变面面俱到为强化实践能力
  如今计算机的时代,二十一世纪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敏捷、准确、高效的口语和局面语能力,否则就无法操纵指挥电脑来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语文教学从小目标上说,每一种都就是“以知书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把听、说、读、写融汇在一起,明确告诉学生,为求一课解决一个知识系统训练,并培养一方面的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抢答、口头作文,速写能力的培养,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喜欢自己深入钻研课文,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满堂向学生询章问句的诠释,条缕析的讲解,但学生得到的很多是课本本身的东西或教师所下的现成结论,而读解能力、迁移能力,运用于实践能力得之甚微,试想,这种被动的无创造性的教学,学生怎么不厌呢?倘若将来语文课还是45分钟一节,我们教师应该做到把讲授的时空控制在15分钟左右,尽理减少诠释,主要是点拨、启发、质疑,而把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上的训练;(二)设计有梯度的训练题;(三)适时小节,以学习的训练操作中水到渠成地引出一些读解规律,让学生上升到理性形成能力。
  笔者在上李请照的《如梦令》时,就一改过去解释词句,交待背景,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陈旧套路。采用诵读入景,并适时启发、点拨,很快学生头脑里就呈现出一幅有趣的交流图画。“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学生被充满生活情趣,极富韵味的优美清新的词句深吸引,由此质疑,“李清照的词写得好吗?”“它好在哪里?”学生在词句中迅速搜索答案。
  笔者抓住这一时机在感受思想、情感中,学生的思想被广泛调动起来,口语能力表达得到锻炼。紧接着笔者又说:“其实像这样的词不难学,我们来写一写。”学生的活力和灵感涌动不已,一首首心曲从笔端流淌出来,尽管不合音韵,不讲平仄,但这是一种创造。其中有一首《如梦令——球迷》“中国足球受罪,为国足球心碎,几度欲弃之,天度为陶醉。憔悴、憔悴,何时写到光辉”。像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把听、说、写融汇在一起,教学生“渔”,教师省力,学生获益。
  三、变单一的手段为多媒体组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使用单一的操作手段,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随着多媒体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其营造的氛围和情景,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活跃学生思想,开启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更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例如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先拆散其中四句的意象(乡愁是邮票、乡愁是坟墓、乡愁是船票、乡愁是海峡),再让学生重新组合还原,几组原声配乐画面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重章结构的惊人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得以更加直观、形象和充分的体现。
  这种多媒体的语文课,让抽象的要领成为动态的审美对家,加快了美的信息程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学生能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也不失为实现语文课转“活”的手段。而它要做到科学性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结合,感性和理性统一,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和潜心研究。
  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而使语文课“活”起来,除了实现以上三个转变外,还应注意学生课外活动。
  语文课堂要“活”,更需要教师进一步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充满故事,充满艺术情趣,充满自由平和氛围。每个学生都有最佳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主要是有赖于学习的轻松愉快。《学习的革命》一书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那里没有制式教育的冰冷僵硬和应试教育的提心吊胆,没有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唯唯诺诺的情感疏离。课堂处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一个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叶圣陶说)四周弥漫着平等和谐和围炉夜话般的宽容随意,在自由平和的课堂学习中,思想情感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语文课堂教学何愁不“活”,学生怎会不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呢?
  • 【发布时间】2019/11/6 15:50:23
  • 【点击频次】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