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刘学龙

【机构】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问题。
  关键词:创新;民主;求新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经济要创新,改革政治要创新,理论要创新,文化要创新,教育也要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从而发展和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呢?本文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埋下创新种子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谈到学习兴趣时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构建民主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在课堂上我们民主化,要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尤其是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易变,才变得开放、活跃。课堂上要允许他们“接下去”、“乱插嘴”、“瞎打岔”,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宽松的环境里滋生。创造力不仅仅是优等生才具有,实际上后进生一样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的这种能力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与挖掘。作为教师就需要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不要总是只抽举手(或成绩好)的学生发言,而对那些不举手(或存在犹豫心)的学生却不问津,应给予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聆听着他的脚步声。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民主教学,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让他们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意见不一可以讨论,不明白可以当场提问。我在上不等式课时从一开始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尽快尽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后四排的学生,有的说按上操的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向后数,其中有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逗笑了。同时他们发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起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它比让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及时肯定
  教师的一道目光或一句话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及学生人格的发展,且亦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关系密切。学生只有发现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长处,才能产生自尊自信,并且自觉地追求自我实现,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所以,教师要自觉地充当学生长处的反馈者,既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又要及时给予肯定。
  六、学中求新——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教育要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别出心裁。在数学活动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一根铁线剪成四段要剪几次?”经过画图思考,大多数同学得出:“要剪三次”。其中一小组的同学提出:“我们只要剪两次”。就由该生上台现场操作:把铁线剪成两段,再把这两段重叠在一起,再剪一次就剪成四段了。这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他们发现原来数学还蕴含着许多不定因素。灵活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向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创造性和开发性契机的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测、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 【发布时间】2019/11/6 15:51:45
  • 【点击频次】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