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合作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会合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都有重大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中,都有所收获。如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结合,任其发挥,那么就如同一般散沙,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理谁,学生从小组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因此合理安排好合作小组显得特别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5—6人分成一组,以小组为单位换分为A\B\C\生。所谓的的“学困生”即上课所说的A生,B为中等生,C为优等生。然后,座位设计最好以“长方形”或“T”型结构,以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接着,再给每个小组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并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成果;最后,还有汇报员,要求全体小组成员谁都可以汇报,特别是A生,鼓励积极发言,那么本小组得分就越高(每组不同层次学生展示,得分不同。A生3分B生2分C生1分)。由组长负责安排汇报员。当然,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过一周期后,变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对每个角色都有了解,都能胜任,都能得到锻炼,更有利于课堂教学。
二、感受合作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时机,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积极探索,对话互动,谈论交流,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学生思考解答“你能用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围出每边长度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时,实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产生双赢的效果。具体实施可分以下三个步骤:1.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前都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审清题意,想一想自己有那些想法?可以怎样来围每边长度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交流时不要让自己仅仅是一个听众。2.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各抒己见,各种想法互相交汇,定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小组内学生形成初步共识,得出结论——用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围出每边长度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围出四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具体情况略)。3.组际交流:这是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通过组际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只要运用长方形周长=(长+宽)*2,思考(长+宽)*2=20厘米,即,长+宽=10厘米就可以求出这道题目的解,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让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我们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合作学习是种群体的学习,也包括个人的学习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观察成绩好的学生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否能带动小组里的学困生,积极配合。无论是对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只要在学习中有良好表现,都应给以及时的评价。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应该注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一、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中,都有所收获。如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结合,任其发挥,那么就如同一般散沙,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理谁,学生从小组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因此合理安排好合作小组显得特别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5—6人分成一组,以小组为单位换分为A\B\C\生。所谓的的“学困生”即上课所说的A生,B为中等生,C为优等生。然后,座位设计最好以“长方形”或“T”型结构,以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接着,再给每个小组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并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成果;最后,还有汇报员,要求全体小组成员谁都可以汇报,特别是A生,鼓励积极发言,那么本小组得分就越高(每组不同层次学生展示,得分不同。A生3分B生2分C生1分)。由组长负责安排汇报员。当然,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过一周期后,变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对每个角色都有了解,都能胜任,都能得到锻炼,更有利于课堂教学。
二、感受合作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时机,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积极探索,对话互动,谈论交流,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学生思考解答“你能用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围出每边长度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时,实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产生双赢的效果。具体实施可分以下三个步骤:1.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前都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审清题意,想一想自己有那些想法?可以怎样来围每边长度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交流时不要让自己仅仅是一个听众。2.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各抒己见,各种想法互相交汇,定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小组内学生形成初步共识,得出结论——用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围出每边长度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围出四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具体情况略)。3.组际交流:这是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通过组际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只要运用长方形周长=(长+宽)*2,思考(长+宽)*2=20厘米,即,长+宽=10厘米就可以求出这道题目的解,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让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我们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合作学习是种群体的学习,也包括个人的学习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观察成绩好的学生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否能带动小组里的学困生,积极配合。无论是对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只要在学习中有良好表现,都应给以及时的评价。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应该注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 【发布时间】2019/11/6 15:59:20
- 【点击频次】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