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叙述与评价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在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应该在物理知识教学中,一方面要全面、准确地讲述科学知识,既“叙述好”。 另一方面要恰当、客观的评价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即“评价好”。所以“叙述好”是“评价好”的基础,“评价好”是“叙述好”的提高和点睛。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科特点;核心素养;评价;叙述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物理学科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在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方面,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往往以叙述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结论多,缺乏对于物理学科的特质和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方法及展现出的科学精神、文化层面的评价,没有将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蕴涵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
一、为评价做基础的叙述
1、选择恰当方式的师生共述。
叙述有多种方式。无论是逻辑思维发展的需要,还是心理学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知识记忆持久性的理论要求,[2]教学都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师生共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实验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事业。[3]实验结果表明,对学生产生多感觉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讲所获取的信息量明显增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如果学生能够从多个信息渠道接受信息,如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4]
师生共述一般以一组系列画的问题呈现出来,随着系列化问题的展开,师生围绕着这些问题供述,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多感觉刺激、多种渠道的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2、从现象出发的直观描述。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基于观察与实验,建构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等工具,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5]物理学的研究以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为基础,一切物理学的理论都要经过实验的检验。因此,物理教学的叙述应当把理性思考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否则科学推理论证和蕴含其中的研究方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从对历史的追问中阐述。
物理学发展史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评价打好基础,一方面,对物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叙述,不可以脱离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脱离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物理教学,势必导致对于物理知识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肤浅;另一方面,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不必要、也不应该完全重复历史。在对物理概念、原理及规律确立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历史追问的基础上,需要设计既符合历史进程,又能与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认知水平相衔接的教学逻辑。
二、以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的评价
每个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贡献,除了一个领域的具体知识以外,还应该能够提供只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以获得的体验,培育学科特有的认识、思考和表达能力。物理教学中的评价是在正确、恰当叙述的基础上,把物理学发展历史中产生的每一个新发现,特别是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发现展现出来;把物理学这门学科在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的宝贵财富、留下的足迹描述出来;把物理学家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为人类思想和进步观念而搭建的的伟大阶梯彰显出来。
1、感受科学思维的魅力。
伴随着物理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科学思维中,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观。这些思维特征既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又是物理学成为应用范围广泛的基础学科的原因。在中学教学中汲取这些从哲学高度思考物理问题和从物理视角思考实际问题的营养,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实现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必须思考的问题。
2、展示科学态度与责任。
展示科学态度与责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结合教学内容,展示科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的。这个层次的评价要真实、可信,避免空洞,拔高成主义、精神,让学生产生被说教的感觉。第二个层次是在全面准确的讲述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和科学史的跨度,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深刻发掘其教育价值,避免科学教育的简单和肤浅。
3、把物理概念规律升华为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在科学家对于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进行解释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5]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果仅仅从知识角度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被教师一带而过,但如果能够把学生带到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叙述,并恰当的评价出科学家在认识物质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蕴含的深刻的物理观念,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物理学科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和能量的认识,提高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自然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深刻认识物理科学的目的、精神、科学方法等科学的本质要素。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2]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3]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1页。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5]罗莹:《物理核心素养研究:物理知识与物理观念》,《物理教师》2018年第6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科特点;核心素养;评价;叙述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物理学科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在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方面,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往往以叙述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结论多,缺乏对于物理学科的特质和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方法及展现出的科学精神、文化层面的评价,没有将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蕴涵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
一、为评价做基础的叙述
1、选择恰当方式的师生共述。
叙述有多种方式。无论是逻辑思维发展的需要,还是心理学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知识记忆持久性的理论要求,[2]教学都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师生共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实验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事业。[3]实验结果表明,对学生产生多感觉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讲所获取的信息量明显增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如果学生能够从多个信息渠道接受信息,如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4]
师生共述一般以一组系列画的问题呈现出来,随着系列化问题的展开,师生围绕着这些问题供述,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多感觉刺激、多种渠道的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2、从现象出发的直观描述。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基于观察与实验,建构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等工具,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5]物理学的研究以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为基础,一切物理学的理论都要经过实验的检验。因此,物理教学的叙述应当把理性思考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否则科学推理论证和蕴含其中的研究方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从对历史的追问中阐述。
物理学发展史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评价打好基础,一方面,对物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叙述,不可以脱离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脱离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物理教学,势必导致对于物理知识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肤浅;另一方面,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不必要、也不应该完全重复历史。在对物理概念、原理及规律确立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历史追问的基础上,需要设计既符合历史进程,又能与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认知水平相衔接的教学逻辑。
二、以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的评价
每个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贡献,除了一个领域的具体知识以外,还应该能够提供只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以获得的体验,培育学科特有的认识、思考和表达能力。物理教学中的评价是在正确、恰当叙述的基础上,把物理学发展历史中产生的每一个新发现,特别是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发现展现出来;把物理学这门学科在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的宝贵财富、留下的足迹描述出来;把物理学家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为人类思想和进步观念而搭建的的伟大阶梯彰显出来。
1、感受科学思维的魅力。
伴随着物理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科学思维中,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观。这些思维特征既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又是物理学成为应用范围广泛的基础学科的原因。在中学教学中汲取这些从哲学高度思考物理问题和从物理视角思考实际问题的营养,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实现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必须思考的问题。
2、展示科学态度与责任。
展示科学态度与责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结合教学内容,展示科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的。这个层次的评价要真实、可信,避免空洞,拔高成主义、精神,让学生产生被说教的感觉。第二个层次是在全面准确的讲述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和科学史的跨度,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深刻发掘其教育价值,避免科学教育的简单和肤浅。
3、把物理概念规律升华为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在科学家对于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进行解释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5]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果仅仅从知识角度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被教师一带而过,但如果能够把学生带到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叙述,并恰当的评价出科学家在认识物质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蕴含的深刻的物理观念,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物理学科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和能量的认识,提高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自然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深刻认识物理科学的目的、精神、科学方法等科学的本质要素。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2]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3]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1页。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5]罗莹:《物理核心素养研究:物理知识与物理观念》,《物理教师》2018年第6期。
- 【发布时间】2019/11/6 16:01:56
- 【点击频次】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