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新时期教学的“老经典”

 

【作者】 吴行兵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潘口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提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并不陌生,曾几何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新时期我们进一步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重新开启新时期教学的“老经典”之门,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一新台阶,正是我们要思索和实干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与教学一样,是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育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首先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在听课的过程中和自己的课堂上,发现了学生们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情,那么这样的发言就变成教师和发言学生的对话,丝毫起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比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在一个学生发言说明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导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过程后,要求其他同学进行复述;或者要求其他组同学找出发言同学发言中的错误观点;或者要求其他组同学说出不同的思路。在总结“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时,要求各小组发言总结,在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再发言时不能重复前一个小组观点。这样逐渐使学生养成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整个班级是一个大集体,这个大集体又由各个小集体(各个小组)组成,班级之间有竞争,才使各个班级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各个小组之间也一样,有竞争才有动力,有竞争才会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我校小组合作化学习的每堂课都有小组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各组打分,每节课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一题多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此时,可以安排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各自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作为教育工作者,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角色,在教学中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把小组合作学习思维与学生独立思维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景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景,那就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特方案,容易造成小组内优等生一言堂或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呢?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要使合作有效,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为组内交流奠定基础。由于长期受“教知识”方式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思考方法外,还可以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感想、感做、敢做。这也就是小组合作注意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不少老师认为,三、五个学生聚在一起,围绕某一个问题你争我辩探讨一翻,就是合作学习。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美国合作学习倡导者约翰逊兄弟曾经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三种“小组”形态。第一种是“假冒小组”,虽然有讨论或共同学习,但是大家并不热心,课堂讨论中可能很热闹,但暗地里却互相是板子,谁也瞧不起谁,整体力量并未大于个人。第二种是“传统课堂小组”,这种小组虽然大家都在一起学习活动,但很少自觉分享、帮助等行为。只有体现了“积极互懒,同时互动,人人负责善于技能和小组自治特征”的小组才是“合作学习小组”。所以,小组讨论只是小组学习的外在形式之一。小组讨论并不等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有着深刻精神实质,丰富理论内涵和广泛操作技术的教学策略。
  (二)合作交流与教师的评价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在交流后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但教师的评价往往不科学、不全面,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于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首先要重视合作交流与教师的评价。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可使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小组间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方法、过程和成果。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习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评价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傾听同学的发言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合作中所表现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通过客观、公正、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注意和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运用
  教学理论的发展表明,教学中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教学情景的万能方法和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与它特定的教学目标联系的,没有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达成所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多种多样,因此,教学应该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适应。注意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认为上课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归纳一个总结,工作任务大大减轻了。其实在此,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课堂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应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因为如果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工作者的话,那他就不会把学生看作是人,而是工作对象,予以机械刺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应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 【发布时间】2019/11/6 16:15:16
  • 【点击频次】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