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注重阅读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作者】 旦增曲珍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如何达到培养阅读兴趣、丰富语言积累、领悟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要根据新理念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理念;阅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新理念,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阅读质量。自主学习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去交流,产生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一、提高认识,注重阅读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的两个难点问题。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这句话强调的便是学习的自觉性,即“自读自悟”。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各年级各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阅读计划,并坚持做到。学生一时的兴趣激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要持之以恒,却是件难事,因此,一定要注意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贮存加工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让学生深入到阅读兴趣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后,其自主阅读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做到喜欢阅读,善于阅读。阅读能力逐渐增强后,就会在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形中也带动了作文能力的提高,所以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道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进入积极的、最活跃的语文思维状态,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也会得到张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语文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 
  1,以情激趣,注重引言。一篇课文的导入,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起点。设计一个好的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利用课文的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一定的悬念,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你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
  2,建立和谐课堂。发展个性要以宽松的民主气氛为前提,因为只有在宽松的教学氛围、融洽的教学情景里,学生才能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扶持、帮助,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3,教法灵活。四十分钟的课,要学生时时刻刻安分守己是不可能的,同时也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学得开心,教得愉快,多设计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有益的活动,给他们自主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预习指导,学会设疑问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十分重要。叶老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怀疑、探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捞铁牛》,学生提出“和尚为什么让人准备两只大船,并在船舱里装满泥沙?”“为什么把两只船并排栓紧?”“为什么把泥沙铲到河里?”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设疑答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就能提高阅读效率。
  四、自主、合作、探究,多元化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解放学生,展现学生个人的特长和智慧;学习过程中实现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学会”到达“会学”的境界。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主动探究。合作探究就是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通过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来锻炼他们的协作精神。教师要深刻领会,并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展开想象。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的作用。阅读无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说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出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在合作学习中,有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渗透,合作学习不能孤立地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活动中,还会有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探究、实践、操作,不怕失败,不怕旁人的不理解,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综合使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学法,不应千篇一律,老生常谈;而要因材施教,随机应变,千变万化,推陈出新,进行多元化的教和学,一切都要用在刀刃上。 
  五、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主参与”和“自主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就活跃、顺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和蔼可亲,为师为友,爱生如子。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有所获。既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搞“一刀切”,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创新、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认知的方式方法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有利于加快对文章理解的进程。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提示:“了解桂林山水特点时,你们想用读的方法学就可以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想抓住词语分析,就分析理解;想一边学一边把山和水的特点用动作表演出来,可以表演,……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由于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而,必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抓好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与创新,将学生了解、感受、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联系起来。阅读教学有利于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有利于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利于规范语言,培养语感,说好普通话,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 【发布时间】2019/11/6 16:19:08
  • 【点击频次】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