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模式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互联网时代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课堂关系的重新构建提供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体验。“互联网+”与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整合与创新,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弥补了学生们阅读视野狭窄、阅读量较少的短板,能切切实实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通过“互联网阅读”,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从精彩片段走向单篇阅读,从单篇阅读走向群文阅读,从群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以前,纸质的课外阅读很受学生喜欢,学校每周都安排了语文阅读课,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外阅读进入阅览室自由、充分、愉快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和语文老师都感觉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时间不够,每个学生在课外阅读课上时间的利用率不高,学生间互动较少。
现在,进入数字化时代,我校与许多学校一样,三年前就开发了“互联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利用互联网及时、快速、亲近的优势,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在互联网上不断地阅读优秀书目,在阅读后有网络式反馈展现以及学生间的阅读感受互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更多的收获。我校开设“互联网+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借助互联网进行课外阅读,引领学生进入了阅读新天地,让每个学生开启了心智、扩展了视野、培养了人格、收获了快乐。
一、线上课外阅读指导
我校“互联网+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动态阅读,把义务教育课程标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触发点,帮助学生深入优秀作品的阅读,凭借互联网阅读媒介的优势,延伸和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可以扩大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可以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发展。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黄金期,我们让学生多读多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铺垫。在“互联网+语文课外阅读”这门课程中,语文阅读不再停留于课本和课标,阅读媒介不仅仅是书香悠远家喻户晓的名著,学生的阅读可以如流水般向前浸润。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经典阅读,将计算机课和语文课进行整合,形成“互联网+小学课外阅读”构架。推荐书目——指导阅读——互动交流——反馈评估,共同构成每个单元的教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大量同步的阅读,及时进行网络阅读,突破阅读平台界限。我校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固定时间、固定教师。这是基于计算机课和语文课整合的课堂。由每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有规划地进行教学。学校电子书库超5000本的容量,给语文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稳定而安心的书籍保障,让大家共同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一个电脑教室,满足了全班所有同学在同一时间快乐地阅读,再不用担心阅读课学生手上书本各异,想对同一本书进行交流都成为问题的的现象出现。所有这个课程需要涉及到的必读书和选读书,学校都提供电子书,学生课上课下只要有时间有意愿,都能畅通无阻地进行阅读。
“互联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利用现代化技术,阅读、交流、分享。每个学生读了一些作品后,在网络上输入读后感、评论,大家分享阅读和评论就更高效、更便捷。我校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价,这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例如:学生阅读书籍的摘录和点评,学生的摘抄分固定格式和创新格式两种。评价以激励为主,可以实施阅读卡形式。每完成一本书的阅读进度,奖励一张阅读绿卡;每完成3本书的阅读进度,奖励一张阅读黄卡;每完成5本书的阅读进度,奖励一张阅读紫卡。每学期累积,到一年结束汇总进行统一奖励。这个成绩可以计入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评定以及相关综合素质评定。学校鼓励学生就阅读书目开展讨论,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学校对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阅读和互动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进行适当的评价。
二、线下课外阅读指导
互联网平台上的阅读时间每周只有两节,学生一本好书看到尽情处被下课铃打断,势必出现课后手不释“书(鼠标)”的情形。为了将阅读充分地进行下去,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及课后进行补充。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课外阅读推进,需要借用到“电子媒介”,这就需要综合衡量到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终端形式,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生视力不因“平台阅读”而受到影响。所以,“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意义在于“带动”和“促进”,而不是让学生完全依赖的唯一媒介,我们可以将这种阅读置于“终端多样化”的阅读情境下。如果说在线学习活动结合栏目活动的开展,学生可自主控制阅读的时间、方式及进度,那么线下的阅读活动开展如何与线上阅读相匹配并进行后续跟进呢?我校是这样做的:
一是晒书单。结合线上的“网络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相关主题,开展“主题式阅读”,由一本书串起一条线,带动一串书,然后把自己阅读的书单“晒”出来,打印张贴在班级的“阅读角”。
二是写书评。要求学生就读过的书写一写自己的评价,可以评作者、评插画、评文字、评语段、评内容、评思想、评价值,让学生使用三言两语就读过的书发表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是开专栏。对于读过的的图书,我校在每间教室内专门开辟一个相对固定的“专栏”,学生们除了可以在线上微信公众号里留言之外,还可以采取“线下”留言的形式,及时反馈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需求。
四是制作图书漂流瓶。模仿“QQ漂流瓶”的原理,让图书“漂流”起来,同学们对这一做法非常惊奇和欣喜,随着图书“漂流”的,往往还有同学们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批注,同学们可以通过漂流瓶交换读书感受,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方法。
五是制作阅读树。班级每位学生都有棵“阅读树”,画一株树,然后把每本读过的书名“画”进去,“挂”到“树枝”上,形成自己的“阅读树”,把全班的“阅读树”放到一起,组成全班的“阅读森林”。
基于互联网的辅助形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我校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弥补了学生们阅读视野狭窄、阅读量较少的短板。我们借力互联网的优势,但我们坚决维护纸质书籍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阅览室、图书角、教室里,同学间纸质书的借阅流通,是我们乐于见到的。课下、假期,学生自由地阅读是整个阅读课不可或缺的环节。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以前,纸质的课外阅读很受学生喜欢,学校每周都安排了语文阅读课,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外阅读进入阅览室自由、充分、愉快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和语文老师都感觉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时间不够,每个学生在课外阅读课上时间的利用率不高,学生间互动较少。
现在,进入数字化时代,我校与许多学校一样,三年前就开发了“互联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利用互联网及时、快速、亲近的优势,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在互联网上不断地阅读优秀书目,在阅读后有网络式反馈展现以及学生间的阅读感受互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更多的收获。我校开设“互联网+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借助互联网进行课外阅读,引领学生进入了阅读新天地,让每个学生开启了心智、扩展了视野、培养了人格、收获了快乐。
一、线上课外阅读指导
我校“互联网+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动态阅读,把义务教育课程标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触发点,帮助学生深入优秀作品的阅读,凭借互联网阅读媒介的优势,延伸和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可以扩大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可以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发展。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黄金期,我们让学生多读多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铺垫。在“互联网+语文课外阅读”这门课程中,语文阅读不再停留于课本和课标,阅读媒介不仅仅是书香悠远家喻户晓的名著,学生的阅读可以如流水般向前浸润。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经典阅读,将计算机课和语文课进行整合,形成“互联网+小学课外阅读”构架。推荐书目——指导阅读——互动交流——反馈评估,共同构成每个单元的教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大量同步的阅读,及时进行网络阅读,突破阅读平台界限。我校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固定时间、固定教师。这是基于计算机课和语文课整合的课堂。由每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有规划地进行教学。学校电子书库超5000本的容量,给语文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稳定而安心的书籍保障,让大家共同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一个电脑教室,满足了全班所有同学在同一时间快乐地阅读,再不用担心阅读课学生手上书本各异,想对同一本书进行交流都成为问题的的现象出现。所有这个课程需要涉及到的必读书和选读书,学校都提供电子书,学生课上课下只要有时间有意愿,都能畅通无阻地进行阅读。
“互联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利用现代化技术,阅读、交流、分享。每个学生读了一些作品后,在网络上输入读后感、评论,大家分享阅读和评论就更高效、更便捷。我校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价,这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例如:学生阅读书籍的摘录和点评,学生的摘抄分固定格式和创新格式两种。评价以激励为主,可以实施阅读卡形式。每完成一本书的阅读进度,奖励一张阅读绿卡;每完成3本书的阅读进度,奖励一张阅读黄卡;每完成5本书的阅读进度,奖励一张阅读紫卡。每学期累积,到一年结束汇总进行统一奖励。这个成绩可以计入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评定以及相关综合素质评定。学校鼓励学生就阅读书目开展讨论,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学校对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阅读和互动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进行适当的评价。
二、线下课外阅读指导
互联网平台上的阅读时间每周只有两节,学生一本好书看到尽情处被下课铃打断,势必出现课后手不释“书(鼠标)”的情形。为了将阅读充分地进行下去,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及课后进行补充。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课外阅读推进,需要借用到“电子媒介”,这就需要综合衡量到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终端形式,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生视力不因“平台阅读”而受到影响。所以,“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意义在于“带动”和“促进”,而不是让学生完全依赖的唯一媒介,我们可以将这种阅读置于“终端多样化”的阅读情境下。如果说在线学习活动结合栏目活动的开展,学生可自主控制阅读的时间、方式及进度,那么线下的阅读活动开展如何与线上阅读相匹配并进行后续跟进呢?我校是这样做的:
一是晒书单。结合线上的“网络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相关主题,开展“主题式阅读”,由一本书串起一条线,带动一串书,然后把自己阅读的书单“晒”出来,打印张贴在班级的“阅读角”。
二是写书评。要求学生就读过的书写一写自己的评价,可以评作者、评插画、评文字、评语段、评内容、评思想、评价值,让学生使用三言两语就读过的书发表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是开专栏。对于读过的的图书,我校在每间教室内专门开辟一个相对固定的“专栏”,学生们除了可以在线上微信公众号里留言之外,还可以采取“线下”留言的形式,及时反馈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需求。
四是制作图书漂流瓶。模仿“QQ漂流瓶”的原理,让图书“漂流”起来,同学们对这一做法非常惊奇和欣喜,随着图书“漂流”的,往往还有同学们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批注,同学们可以通过漂流瓶交换读书感受,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方法。
五是制作阅读树。班级每位学生都有棵“阅读树”,画一株树,然后把每本读过的书名“画”进去,“挂”到“树枝”上,形成自己的“阅读树”,把全班的“阅读树”放到一起,组成全班的“阅读森林”。
基于互联网的辅助形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我校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弥补了学生们阅读视野狭窄、阅读量较少的短板。我们借力互联网的优势,但我们坚决维护纸质书籍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阅览室、图书角、教室里,同学间纸质书的借阅流通,是我们乐于见到的。课下、假期,学生自由地阅读是整个阅读课不可或缺的环节。
- 【发布时间】2019/11/6 16:20:12
- 【点击频次】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