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幼小衔接,家园同行

 

【作者】 冀小琼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尚品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幼小衔接,是大班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是幼儿园教师最重视的问题。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孩子们人生阶段的关键一步,为了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的相关事宜,增进对小学的认识,为孩子顺利进小学做准备,近年来,我们对《幼小衔接家长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一系列的家长课程入手,带动家长参与到幼小衔接教育中。
  一、用爱心,解读孩子的年龄特点
  第一次家长课程,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不同年龄段的分析,帮助家长梳理出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讲解。
  1.倾听与表达。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2.阅读与书写准备。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的技能。
  3.人际交往。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好友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
  4.社会适应。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5.科学探究。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6.数学认知。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7.感受与欣赏。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8.表现与创造。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二、用恒心,学习幼小衔接的理念
  第二次家长课程我们重点围绕《幼小衔接接什么?》,对家长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1.认识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很多家长总想送孩子去幼儿园“学东西”,早认字、会算题,英文字母说得溜,唐诗宋词背得熟,就是万丈高楼打好了地基,将来孩子就能学习轻松。家长希望幼儿园多学知识,目的是为小学打好基础,可是往往打下的是“坏基础”。孩子或许在一开始会表现突出,但到高年级就明显会在学习态度和兴趣上出问题。这也就是常让家长和老师担心的“三年级现象”,孩子的学习会出现很大的波动。一是因为三年级的课程,会增加思维逻辑性的难度。二是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接收到的是死记硬背这种消极的脑力劳动,容易使孩子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二年级相对有些优势,但会逐步失去学习中的新鲜感、发现的乐趣、克服困难的兴致,很容易在后期学习上不用功,起反作用。
  由此可见,让孩子“打好基础不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家长的认识误区。
  2.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什么?
  引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的一段话作为答复:“我人生最主要的东西都是幼儿园学到的: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以,让孩子们的童年在大自然里奔跑,在大海里畅游,在沙坑里翻爬,在草地上打滚。给孩子多讲几个故事,远比送孩子去补习班学知识重要得多;陪孩子到户外数数树上的小鸟,远比强迫孩子死记硬背数字强。
  三、用细心,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
  第三次家长课程主题就是《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那么,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哪些素养呢?
  1. 听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包括:听觉注意、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听觉系列化、听觉混合、听觉理解等。
  2.视知觉能力。视知觉能力包括:空间知觉、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视知觉速度等。
  3.知觉转换能力。知觉转换能力包括:听转视动、听转动觉、视转语言或动作、动转视听等。
  4.运动协调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包括:大肌肉动作、精细肌肉动作、平衡能力、神经系统协调能力等。
  5.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情绪稳定、同情分享、处理冲突、文明礼貌、自理能力、自控力、人际交往等。
  6.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语气表达、情感表达、音量、词汇积累、态势语言、看图说话、言语理解等。
  7. 数学准备能力。数学准备能力包括数数、对应、比较、分类、排序、图形构建、时间、认识钱币、数字推理等。
  8.学习品质。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坚持、主动积极、专注力、责任、有条理、荣誉感、学习兴趣、生活习惯等。
  9.身心素质。孩子上小学后,各方面也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孩子的身心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
  10.自理能力。步入小学后,老师不像幼儿园一样时刻关照吃(下转第24页)(上接第25页)饭、喝水、如厕等生活问题,孩子要进行“心理断乳”,一切要自理。
  四、用耐心,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四次家长课程主题为《幼小衔接之习惯培养》
  1.循序渐进,稳步成长。良好的习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要求,使他们的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发展。如:让孩子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2.家园共育,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次反复的实践。很多孩子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要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与家长之间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3.内化于心,持之以恒。孩子的习惯大部分是在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树立榜样,对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班上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孩子,使她们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表率。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
  4.面向未来,全面发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孩子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到创造了条件。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培养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家长课程,让家长协助,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并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总之,《幼小衔接家长课程》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将每个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是社会的需要,是每一位家长的期盼,更是每一所幼儿园的美好愿景。身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家长课程》,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形成家园合力,助推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家长课程,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走得更近,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对孩子实施教育,让孩子能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 【发布时间】2019/12/10 16:47:46
  • 【点击频次】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