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建构对数学知识的解释,形成具有个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为例,分析如何运用探究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生活化,为学生提供探究情境
生活是学生数学知识的源泉,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支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和有趣。
首先,课堂导入应体现“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教师呈现升旗仪式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五星红旗上五角星的特点,让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述“什么是角”,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角的核心要素:两条边和一个顶点。
其次,在领会教材阶段应体现教学“生活化”。教师提供生活中的物品和情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等,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认识角”这一课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外,还要求其理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教师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大小不同的剪刀、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做”角,并思考:“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在巩固和应用知识阶段应体现教学“生活化”。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新学习的知识应及时复习和巩固才不会遗忘。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方式很重要,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最高形式的巩固。在学习“认识角”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并感受角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例如,让学生选择几种不同斜坡,感悟什么样的斜坡走起来比较容易,什么样的斜坡走起来比较费劲等。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或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师“组织者”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在课前熟知所教内容的数学实质、包含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并采取积极的策略恰当呈现学习材料,适时调控,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清楚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变与不变”“转化思想”等,并精心设计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出示由四根小木棍做成的长方形,并用手压长方形的边,使之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提出问题:“把一个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的面积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猜想面积是否会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能以启发性的问题或清晰、准确的讲解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在探究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是否会变的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会有变化,我们应先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仍然无法找到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时,教师适时进行提示,鼓励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鼓励学生观察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将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理解转化的思想后,教师可让学生继续探究用什么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经过讨论、操作,发现转化的方法很多,如割补法、平移法、折叠法等。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等形式,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内容,体会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并且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鼓励学生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
积累数学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沉淀和提升,操作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因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感悟深刻的数学思想。他们通过操作学具,摆弄实物或模型,能直观感知图形知识,掌握图形的边、角及其空间关系,感悟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操作学具,重视同伴合作与交流,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长方体积木,探索长方体“面”的数量和形狀,通过讨论,思考“一个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为了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长方体的纸盒拆开,观察长方体张开时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尝试用纸张自制长方体盒子,为将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例如,在学生设计长方体盒子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多个大小一样的长方体?”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其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出的问题可以是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自主开发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现实问题:“某学校要对长方形教室重新铺瓷砖,教室长20米、宽8米,瓷砖为正方形,边长为60厘米,要把该教室装修好,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捕捉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该题实际是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步骤。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分三步解决:第一步是计算长方形教室的面积,第二步是计算一块瓷砖的面积,第三步计算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例如教室的面积可能不是一块瓷砖面积的倍数,且存在材料上的损耗,这时要考虑,所需要的瓷砖可能多于计算出的瓷砖的数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允许学生“奇思妙想”,关注所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五、灵活运用“变式”与“反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概括
变式是指改变事物的外在特征,即其本质属性不变的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目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变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其本质属性。而反例是一个概念的否定例证,即不包含或只包含小部分概念的主要属性或关键属性的例子,如正方形是梯形的反例。
例如,在以往教学“认识梯形”一课时发现,梯形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学生往往不容易把握梯形的本质特点: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而把“梯形的方向”误认为是梯形的本质属性。学生常常误认为梯形一定是上下两条边平行而左右两条边不平行,且上边短,下边长。其实梯形没有固定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变式的使用。教师首先呈现梯形的概念: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梯形”,初步感知梯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比梯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重点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接着让学生从众多图形(有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四边形等)中挑出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梯形。学生能正确选出不同的梯形的变式,而把梯形的反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四边形等排除,这说明学生已经准确把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在运用变式与反例促进学生探究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让学生在对照概念中进行自我纠错,自主归纳和提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生活化,为学生提供探究情境
生活是学生数学知识的源泉,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支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和有趣。
首先,课堂导入应体现“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教师呈现升旗仪式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五星红旗上五角星的特点,让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述“什么是角”,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角的核心要素:两条边和一个顶点。
其次,在领会教材阶段应体现教学“生活化”。教师提供生活中的物品和情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等,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认识角”这一课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外,还要求其理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教师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大小不同的剪刀、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做”角,并思考:“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在巩固和应用知识阶段应体现教学“生活化”。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新学习的知识应及时复习和巩固才不会遗忘。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方式很重要,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最高形式的巩固。在学习“认识角”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并感受角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例如,让学生选择几种不同斜坡,感悟什么样的斜坡走起来比较容易,什么样的斜坡走起来比较费劲等。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或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师“组织者”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在课前熟知所教内容的数学实质、包含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并采取积极的策略恰当呈现学习材料,适时调控,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清楚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变与不变”“转化思想”等,并精心设计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出示由四根小木棍做成的长方形,并用手压长方形的边,使之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提出问题:“把一个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的面积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猜想面积是否会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能以启发性的问题或清晰、准确的讲解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在探究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是否会变的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会有变化,我们应先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仍然无法找到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时,教师适时进行提示,鼓励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鼓励学生观察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将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理解转化的思想后,教师可让学生继续探究用什么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经过讨论、操作,发现转化的方法很多,如割补法、平移法、折叠法等。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等形式,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内容,体会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并且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鼓励学生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
积累数学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沉淀和提升,操作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因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感悟深刻的数学思想。他们通过操作学具,摆弄实物或模型,能直观感知图形知识,掌握图形的边、角及其空间关系,感悟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操作学具,重视同伴合作与交流,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长方体积木,探索长方体“面”的数量和形狀,通过讨论,思考“一个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为了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长方体的纸盒拆开,观察长方体张开时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尝试用纸张自制长方体盒子,为将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例如,在学生设计长方体盒子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多个大小一样的长方体?”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其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出的问题可以是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自主开发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现实问题:“某学校要对长方形教室重新铺瓷砖,教室长20米、宽8米,瓷砖为正方形,边长为60厘米,要把该教室装修好,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捕捉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该题实际是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步骤。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分三步解决:第一步是计算长方形教室的面积,第二步是计算一块瓷砖的面积,第三步计算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例如教室的面积可能不是一块瓷砖面积的倍数,且存在材料上的损耗,这时要考虑,所需要的瓷砖可能多于计算出的瓷砖的数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允许学生“奇思妙想”,关注所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五、灵活运用“变式”与“反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概括
变式是指改变事物的外在特征,即其本质属性不变的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目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变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其本质属性。而反例是一个概念的否定例证,即不包含或只包含小部分概念的主要属性或关键属性的例子,如正方形是梯形的反例。
例如,在以往教学“认识梯形”一课时发现,梯形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学生往往不容易把握梯形的本质特点: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而把“梯形的方向”误认为是梯形的本质属性。学生常常误认为梯形一定是上下两条边平行而左右两条边不平行,且上边短,下边长。其实梯形没有固定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变式的使用。教师首先呈现梯形的概念: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梯形”,初步感知梯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比梯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重点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接着让学生从众多图形(有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四边形等)中挑出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梯形。学生能正确选出不同的梯形的变式,而把梯形的反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四边形等排除,这说明学生已经准确把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在运用变式与反例促进学生探究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让学生在对照概念中进行自我纠错,自主归纳和提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发布时间】2019/12/10 16:48:18
- 【点击频次】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