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探

 

【作者】 高婷婷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而观察能为思维提供必要的素材。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及其它各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观察能力,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十分重要任务之一。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其特征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要着重抓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是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观察动机,提出观察要求
  培养学生观察方法的思维性疑而后思,学生的思维是需要择疑的迫切性开始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观察的动机,而强烈的求知欲又来源于疑,可以说,无疑则无欲,而无欲则无思,无思则不进,而实验教学中疑又源于观察,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带动知、智、能的发展,培养与提高这是一条知、智、能的升华链。所以,观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总是在疑的矛盾波浪中经受锻炼,这种疑的矛盾来自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认识的过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揭示矛盾和学生不断发现矛盾的过程,也就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激发思维的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深思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观察一趣味一疑问一思维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即得到锻炼和培养。事实证明,有思维要求的观察与无思维要求的观察其观察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说过:“机会,只对有准备的思想才有意义。”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观察,把观察过程的始终都用思维的线贯穿起来时,就会有持续的浓厚的兴趣。即使并非初次见到的现象也会兴趣盎然地再观察,从而达到再提高,再升华。因为这样可以达到在思维的启示下不断发现新问题、新属性和新情境。不如此,则会视而不见。因而坚持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观察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在观察过程中不断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就可以使学生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热情和习惯,同时,也可以使观察的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更具有深刻性和思维性。
  二、培养观察能力,要注意分清主次,抓住本质
  向着矛盾的方向展开的渐进性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而每次实验的装置,试剂,现象是多样化的,学生要从中分出优先感知的对象,并深刻地感知它们,这就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抓住实验目的的主要现象进行观察。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避开无关的或暂时无关的部分而集中于预定方向的观察。因而明确观察目标,分清主次,抓住本质,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如此,而只是要学生笼统地观察实验,不引导学生向着预定的总方向循序渐进的,有方向的,有目的的观察,学生可能会把次要现象当作主要现象,甚至会视而不见。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因此,实验时教师应通过指令性语言和观察指向,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观察目标,提高观察的效果和深刻性。例如,在做苯的性质实验时,将少量苯与少量溴水摇匀、静置、让学生观察现象。若不明确观察目标,学生的观察可能会盲无目的,忽略本质现象的观察,结果得不出苯与溴水不发生反应的结论,相反得出一些错误结论或非本质的结论。诸如,苯可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者只得出苯可把溴萃取入苯层等等。如果在实验之前,教师通过指令性术语,发出观察指向,明确观察目标,我想,上述错误和非本质的结论就会避免。但是,有时为了抓住本质现象的观察进行引导,由于引导不得当,往往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能动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还以上述实验为例,若仅仅为了突出抓住本质现象: 苯与溴水不反应进行引导,使学生进行观察,往往学生也会得出一些错误结论,诸如,溴水不变色或无明显可见现象等等。而事实上,苯与溴水混和振荡,静置后,溴水颜色不是不变,更不是无明显现象,其本质现象是苯与溴水不反应,但因苯把溴萃取入苯层而使溴水层红棕色变浅甚至消失,而上层苯层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三、观察总结
  一是从苯的性质出发,顾此失彼,主观臆断,认为苯与溴水不反应,从而推导出上述结论,而不是通过细心观察得出结论,因而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观察方法不对,分不出静置后哪是苯层,哪是水层,更没有把苯层与溴水层前后颜色变化进行比较,而且又忽略了溴在苯和水中溶解性的差异,因而得出错误结论。而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的引导不得法,观察目标不明确,观察指向不具体,这样就削弱了观察效果,降低了观察质量,因而也就束缚了学生观察的广阔性,降低了学生观察的精确性、科学性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启发引导一定要得当,既要注意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又要有目标的循序渐进。
  四、注意全面系统,培养敏锐观察能力
  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注意明显现象,又要仔细探究容易被忽略的现象;既要寻找易混现象的异同点,又要辨明它们产生异同的原因。做到全面、深刻地观察。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的性质。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注意到“吱、吱、吱”有节奏的响声,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到水面上迅速游动的闪亮小球上,一般不会觉察出小球已呈液态。也有的学生只注意到溶液显红色是由局部到全部,由浅到深。若教师在实验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钠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 ②反应时钠是如何运动的,发出了什么声音? ③钠与水反应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怎样? 不仅如此,在全面观察的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主要现象的深刻观察上。例如,观察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的反应,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是反应中的主要现象。但白色的氢氧化亚铁很快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依次转变为浅绿、绿色至棕色。观察时就应集中注意力,迅速捕捉稍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的白色沉淀现象。经常这样引导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做到有目的、有计划进行观察;训练观察方法——有选择按顺序进行观察,从而渐渐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这样要求,就能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9/12/10 16:53:35
  • 【点击频次】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