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乐于写作文
【关键词】 ;
【正文】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着眼于人的生命发展,充分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具体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弘扬他们的个性,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在语言和精神同构的生命世界里进行富有生命活力的对话,并为他们创造显扬创造潜能的机会,使学生愿意写作、乐于写作。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看法。
一、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目前小学生对作文感到伤脑筋,甚至畏惧。这正是由于孩子们对单调枯燥的作文教学产生厌恶、缺乏兴趣所至。只有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创造中来,才会凭借自己想象的翅膀,把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通过思考,进行有意选择,在写作的天空中任意飞翔,创造奇迹,写出精彩文章。
小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消除心理障碍,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的写作水平出发,实事求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作文,起步作文,明白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有顺序地记录下来,体会到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例如:新学期,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换了音乐老师,新老师的第一节课,对每个学生来说学得格外认真,观察得格外仔细,记忆特别深刻。我就让学生介绍我的音乐老师。学生就把自己观察到的新老师的外貌、动作,听到她讲的课和同学的议论,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一描绘出来,就成了一篇成功的写人的作文。从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作文并不难,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激活学生的身心,让学生视作文为是与生命的对话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乞求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作家、诗人,但应求每一个孩子都能说话会表达。扬其长则必先激其心。要达到这一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身心参与,也只有学生的身心进入激活的状态,暗藏于生命深处的潜能才能开始涌动,作文的欲望之舟才能蕩起波澜,溅起浪花,语言的表达才能高度地活跃起来。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激活学生的激情,发挥个性,还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人”。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互相批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互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再者同学之间互相交互批改作文,别人看到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缺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作文融入生活展现自我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忘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了。每次作文,学生均做了“无米之炊之妇”,作文能不空,学生能不叫难吗?
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用通俗的话来说,教学生写好作文,教师的引导之功不在作文之内,而在作文之外,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开掘学生作文的“生活之源”。学生生活的土壤越肥沃,由语言和生命嫁接的“作品”之树就会越繁茂。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牢固树立了“生活作文”的教学观。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客观的生活资源转化为主观的心理资源,在引导学生拓宽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倡导不受限制,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张扬自己生命的个性,这样学生用手写我心,才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教学实践促使教师在每一次作文教学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每一次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情境的参与度,创意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身心,学生就会在作文里倾诉自己内心真实心声,用好词佳句来表达这美好的生活、社会以及生命,从而愿意学作,乐于学作了。
一、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目前小学生对作文感到伤脑筋,甚至畏惧。这正是由于孩子们对单调枯燥的作文教学产生厌恶、缺乏兴趣所至。只有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创造中来,才会凭借自己想象的翅膀,把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通过思考,进行有意选择,在写作的天空中任意飞翔,创造奇迹,写出精彩文章。
小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消除心理障碍,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的写作水平出发,实事求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作文,起步作文,明白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有顺序地记录下来,体会到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例如:新学期,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换了音乐老师,新老师的第一节课,对每个学生来说学得格外认真,观察得格外仔细,记忆特别深刻。我就让学生介绍我的音乐老师。学生就把自己观察到的新老师的外貌、动作,听到她讲的课和同学的议论,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一描绘出来,就成了一篇成功的写人的作文。从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作文并不难,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激活学生的身心,让学生视作文为是与生命的对话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乞求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作家、诗人,但应求每一个孩子都能说话会表达。扬其长则必先激其心。要达到这一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身心参与,也只有学生的身心进入激活的状态,暗藏于生命深处的潜能才能开始涌动,作文的欲望之舟才能蕩起波澜,溅起浪花,语言的表达才能高度地活跃起来。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激活学生的激情,发挥个性,还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人”。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互相批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互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再者同学之间互相交互批改作文,别人看到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缺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作文融入生活展现自我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忘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了。每次作文,学生均做了“无米之炊之妇”,作文能不空,学生能不叫难吗?
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用通俗的话来说,教学生写好作文,教师的引导之功不在作文之内,而在作文之外,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开掘学生作文的“生活之源”。学生生活的土壤越肥沃,由语言和生命嫁接的“作品”之树就会越繁茂。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牢固树立了“生活作文”的教学观。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客观的生活资源转化为主观的心理资源,在引导学生拓宽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倡导不受限制,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张扬自己生命的个性,这样学生用手写我心,才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教学实践促使教师在每一次作文教学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每一次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情境的参与度,创意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身心,学生就会在作文里倾诉自己内心真实心声,用好词佳句来表达这美好的生活、社会以及生命,从而愿意学作,乐于学作了。
- 【发布时间】2019/12/10 17:00:54
- 【点击频次】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