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1、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2、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3、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善于学习;4、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主动权;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二、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预习时,把不懂的、不理解的记录下来,提出问题。教师加强检查,了解预习情况。教师可根据不同程度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备课。这样,上课时就能有目的地关注学生的疑点,突破学生不理解的难点。学生上课时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探讨问题,对新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也会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感情。如果长期坚持,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品质。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的推导运用尤为重要。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就是把一天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记录实践操作的体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加深理解、记忆。这样做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情况,了解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样。这样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善于学习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9”时:我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又如这课的“想想做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然后观察异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学生们就知道计算8+6时,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过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往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
有些课堂只要老师帮助学生分析、比较、点拨后让学生遐思畅想,独立思考,使其获得知识,分享“自主”的快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例如,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小数四则运算法则”,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练习,自己总结出方法,学生学的就很快乐了。又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提示,只要把除数变为整数(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然后用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如2.5÷0.5=25÷5,6.32÷0.02=632÷2。这样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就能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自然也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厚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J].新课程学习(上),2011,(07).
[2]王金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2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主动权;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二、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预习时,把不懂的、不理解的记录下来,提出问题。教师加强检查,了解预习情况。教师可根据不同程度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备课。这样,上课时就能有目的地关注学生的疑点,突破学生不理解的难点。学生上课时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探讨问题,对新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也会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感情。如果长期坚持,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品质。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的推导运用尤为重要。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就是把一天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记录实践操作的体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加深理解、记忆。这样做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情况,了解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样。这样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善于学习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9”时:我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又如这课的“想想做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然后观察异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学生们就知道计算8+6时,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过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往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
有些课堂只要老师帮助学生分析、比较、点拨后让学生遐思畅想,独立思考,使其获得知识,分享“自主”的快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例如,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小数四则运算法则”,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练习,自己总结出方法,学生学的就很快乐了。又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提示,只要把除数变为整数(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然后用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如2.5÷0.5=25÷5,6.32÷0.02=632÷2。这样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就能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自然也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厚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J].新课程学习(上),2011,(07).
[2]王金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24)
- 【发布时间】2019/12/10 17:06:21
- 【点击频次】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