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太强,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执拗期”。教师正好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学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抓住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好机会。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学生平等相处,构件育人环境,为其营造展现舞台。
在班级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中,对于直接、间接做出贡献的学生,对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的人和事,都给予肯定和奖励。若不这样,就等于宣布健康的价值观没有价值,其积极性就会消失。因此,作为班主任,及时表扬或激励与班级文化、健康的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有意识引导与班级文化、健康的价值观相背离的行。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去做才能培养我们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建议应做到:
一、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能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需要很多耐心、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某些“损失”,但不要因学生一次的失误或效率比较低,就对他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失去信任,最重要的是孩子已经体验了其中的滋味。
班级文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绚丽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人、陶冶人的,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终身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1、集体主义精神。2、健康的主流思想。3、班级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4、精神面貌上的和谐气氛。5、秩序观念。6、良好的文化环境。
让孩子独立完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一些事情是建立自信心最好的途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师要像放风筝一样,逐渐放松手中的线,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培养学生许多宝贵的品质,如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并使生活充实、有趣。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为别人服务,这样他会逐渐变得更有能力并且充满自信心。
身为教师,我的体会是,很多事情,不是学生学不会,学不像,不能干,而是我们从来没有给过他们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教师往往喜欢听话顺从的学生,而不大注意去倾听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不给学生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学生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这样容易缺乏自我决择的能力,优柔寡断,什么事都要听从别人的意见。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国外的许多家庭中,在假期中,让学生出去打工,体验生活的艰辛,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让学生去独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学生经受了实践的锻炼,逐渐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可在中国,就缺乏这方面的社会氛围和背景。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积极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可以从平常一点点小事入手,比如说,在遇到有关学生的事情上,要征求学生自己的意见。或许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做得不是十分恰当,但是就是在这些小事的处理过程中,学生才渐渐成熟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他们不断地成长起来。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可以把一些机会推给学生。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发展,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生,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不失为一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只有自己学着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探索,自然而然地,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要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那就应该有促使学生成长的实际行动,要给予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真正的去解决问题。
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王月开会迟到了,其他同学正在听会,王月从后门进去,发现位置上的凳子被移至教室前端,空在那儿,她没有去搬,而是与别人挤在那张很窄的凳子上。还有一次,安排赵明到会场上去找人,她一看会场上黑压压的人,瞥了一眼就回来,说:“找不到。”是找不到呢还是根本不想去找呢?
这也是我们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问题呢?这与我们的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往往是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们学会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做事的能力,可是家长们一味地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单独行动的权利,造成了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退化,遇到问题不会处理,一筹莫展。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就像笼中之鸟,既不会飞,又不会捉食,难以立足。而孩子们将来面临的是一个需要自己走路的社会。
四、宽容对待学生,多加鼓励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我们的观念,但是我们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它。给予学生一个欣赏的眼神,给予学生一个鼓励的行动,这些都能给予学生无穷的力量。学生会在这些眼神和行动中更积极的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多给孩子一此肯定和鼓励。比如:在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教师可以说:“你一定能行的”;在学生完成一件事情后,教师可以说“你果然做到了,真了不起”。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对学生的鼓励和夸奖过分夸大。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我任毕业班班主任,有一次在课堂上,一名女同学竟然动手去打后面的一位男同学,如此蔑视我的存在。我心中的怒火“腾”地上来了,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地批评了那个女生。没想到,那个女生比我还激动,居然跑出教室回家去了,从此再也没来上学。事隔一年,我又教她的弟弟,一次闲聊中,他跟我说起他姐姐(就是那位女同学)当时去打男同学的原因:上课时,是那男同学先拿文具盒去夹他姐姐的辫子。原来如此,我误解了那位女同学,以至于误了她的一生。我内疚,我悔恨,她弟弟的话如针一样刺在我的心上,并留下了深深的血印。我发誓: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千万别冲动,要先问为什么?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此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恪守着这一誓言,把班级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学生对我心服口服。同时应该让孩子立这样的观念:任何人都会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也都有比别人厉害的本领,大人和学生都是一样的。对于弱项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对于长项就应该努力使之更强、更好。还要切忌横向比较,应该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参照,及时肯定孩子的成功和进步,能让他产生自信心。横向比较,只会把学生推向自卑而否定自己的死胡同。不要随意的惩罚学生,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自信。
五、严于律已,做好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吧!
教师可以给学生买一些伟人的传记,或者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在童年时代的趣事告诉学生们,伟人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不断努力,最后才取得骄人的成就。用榜样的激励孩子,能有效地增强孩子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以上仅是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沉淀下来的一些内心的感慨。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过程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捧着一颗爱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余的。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学生平等相处,构件育人环境,为其营造展现舞台。
在班级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中,对于直接、间接做出贡献的学生,对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的人和事,都给予肯定和奖励。若不这样,就等于宣布健康的价值观没有价值,其积极性就会消失。因此,作为班主任,及时表扬或激励与班级文化、健康的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有意识引导与班级文化、健康的价值观相背离的行。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去做才能培养我们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建议应做到:
一、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能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需要很多耐心、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某些“损失”,但不要因学生一次的失误或效率比较低,就对他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失去信任,最重要的是孩子已经体验了其中的滋味。
班级文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绚丽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人、陶冶人的,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终身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1、集体主义精神。2、健康的主流思想。3、班级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4、精神面貌上的和谐气氛。5、秩序观念。6、良好的文化环境。
让孩子独立完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一些事情是建立自信心最好的途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师要像放风筝一样,逐渐放松手中的线,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培养学生许多宝贵的品质,如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并使生活充实、有趣。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为别人服务,这样他会逐渐变得更有能力并且充满自信心。
身为教师,我的体会是,很多事情,不是学生学不会,学不像,不能干,而是我们从来没有给过他们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教师往往喜欢听话顺从的学生,而不大注意去倾听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不给学生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学生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这样容易缺乏自我决择的能力,优柔寡断,什么事都要听从别人的意见。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国外的许多家庭中,在假期中,让学生出去打工,体验生活的艰辛,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让学生去独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学生经受了实践的锻炼,逐渐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可在中国,就缺乏这方面的社会氛围和背景。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积极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可以从平常一点点小事入手,比如说,在遇到有关学生的事情上,要征求学生自己的意见。或许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做得不是十分恰当,但是就是在这些小事的处理过程中,学生才渐渐成熟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他们不断地成长起来。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可以把一些机会推给学生。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发展,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生,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不失为一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只有自己学着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探索,自然而然地,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要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那就应该有促使学生成长的实际行动,要给予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真正的去解决问题。
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王月开会迟到了,其他同学正在听会,王月从后门进去,发现位置上的凳子被移至教室前端,空在那儿,她没有去搬,而是与别人挤在那张很窄的凳子上。还有一次,安排赵明到会场上去找人,她一看会场上黑压压的人,瞥了一眼就回来,说:“找不到。”是找不到呢还是根本不想去找呢?
这也是我们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问题呢?这与我们的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往往是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们学会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做事的能力,可是家长们一味地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单独行动的权利,造成了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退化,遇到问题不会处理,一筹莫展。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就像笼中之鸟,既不会飞,又不会捉食,难以立足。而孩子们将来面临的是一个需要自己走路的社会。
四、宽容对待学生,多加鼓励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我们的观念,但是我们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它。给予学生一个欣赏的眼神,给予学生一个鼓励的行动,这些都能给予学生无穷的力量。学生会在这些眼神和行动中更积极的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多给孩子一此肯定和鼓励。比如:在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教师可以说:“你一定能行的”;在学生完成一件事情后,教师可以说“你果然做到了,真了不起”。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对学生的鼓励和夸奖过分夸大。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我任毕业班班主任,有一次在课堂上,一名女同学竟然动手去打后面的一位男同学,如此蔑视我的存在。我心中的怒火“腾”地上来了,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地批评了那个女生。没想到,那个女生比我还激动,居然跑出教室回家去了,从此再也没来上学。事隔一年,我又教她的弟弟,一次闲聊中,他跟我说起他姐姐(就是那位女同学)当时去打男同学的原因:上课时,是那男同学先拿文具盒去夹他姐姐的辫子。原来如此,我误解了那位女同学,以至于误了她的一生。我内疚,我悔恨,她弟弟的话如针一样刺在我的心上,并留下了深深的血印。我发誓: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千万别冲动,要先问为什么?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此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恪守着这一誓言,把班级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学生对我心服口服。同时应该让孩子立这样的观念:任何人都会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也都有比别人厉害的本领,大人和学生都是一样的。对于弱项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对于长项就应该努力使之更强、更好。还要切忌横向比较,应该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参照,及时肯定孩子的成功和进步,能让他产生自信心。横向比较,只会把学生推向自卑而否定自己的死胡同。不要随意的惩罚学生,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自信。
五、严于律已,做好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吧!
教师可以给学生买一些伟人的传记,或者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在童年时代的趣事告诉学生们,伟人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不断努力,最后才取得骄人的成就。用榜样的激励孩子,能有效地增强孩子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以上仅是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沉淀下来的一些内心的感慨。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过程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捧着一颗爱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余的。
- 【发布时间】2019/12/10 17:07:57
- 【点击频次】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