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需要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当中。为了能够上好语文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应当注重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充分的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广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多方面的才艺、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等都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素养去获得。
(一)从“亲切微笑”中体现亲和力
有人说,微笑是“失败者的阳光,期待者的北斗,跋涉者的期望,受挫者的慰藉”。而教师的微笑是温暖的阳光,可以驱散学生心中的乌云,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为了发挥微笑的魅力,学校倡议全体教师做个“微笑老师”:时常将微笑带进课堂,时常把微笑送给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让他们在和蔼、亲切、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
(二)从“教学语言”中体现亲和力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体现教学亲和力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面镜子。为此学校对教师教学语言作了如下规定:语言规范,不含糊其词,清晰可辨;内容准确科学,表达简洁明了;说话态度亲切自然,表达感情要真实质朴;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速度节奏力求张弛有致;语言格调庄重得体,又不乏诙谐风趣。并列出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倡导教师用文明用语,不出现忌语,如“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通过这些措施,努力让教师的语言具有表现力、感染力、亲和力。
(三)从“学识素养”中体现亲和力
面对性格、兴趣与爱好各不同的学生,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真正融入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自己就得有较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良好的个性及高尚的人格。
二、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能够把各种文本里面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挖掘出来是关键问题,这种挖掘就是一种发现。作为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阔,文化多样的21世纪里仍旧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每一篇教材无不体现作者对人的呼唤,对生命的关注,对人的良知的启迪。这些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情感倾诉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在与文本的阅读交流中,凭借审美感知的直觉,攫取了文本的抒情性并在自己的情感经验中,找到共鸣点。在这些教材中,寄寓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指引着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理解中思索。明白了人必须有生命意义,要珍爱生命,感受幸福,体会到人必须相互关心爱护,理解父母之心;知道人必须保持善良和真诚;懂得人必须自尊自爱,必须关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了解到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所在。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情感的窗户,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呼吸人文精神的气息,引领学生踩实脚下的人生之步,直至建构精神良知的顶峰。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孝敬父母,珍爱生命。朱德发教授说:“一种文本好像就是无限丰富的全息空间,在这种空间里,蕴涵的各种文化艺术很多。老师能不能把文本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发掘出来,这样一个过程,事实上是对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分析能力、解读能力和剖析能力是一种考验。”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解读语文文本,利用语文课本里的某种真、善、美的精神来启迪学生。
三、利用小组学习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以往的学习多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喋喋不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台下忙于听讲、记笔记,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参与、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的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要合理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养成与他人共同相处,共同处理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会七嘴八舌,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如我担任四年级语文课时,我将班上40名学生分成8组,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根据各自的特长作了分工,明确职责,各负其责,这样就会做到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评价、相互监督。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萧伯纳曾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正是多种思想的碰撞,思想之间的沟通和包容,反映了合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小教育学生养成合作习惯。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让学生从小树立团队精神,具备合作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要倾听别人的发言,看到他人的优点。对不同意见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向优秀的同学学习。
四、运用合理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说话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便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让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难以实现兴趣激发这个目标,只有对课堂当中的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来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游戏活动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等等。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手段,都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同时还应当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在开展《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我看到路却不断摔跤呢?”盲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有明亮的眼睛,而我什么也看不到。”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不解了。盲人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而我与你相反,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视力正常的人听了连连点头。故事讲完之后,我组织学生为这个故事加一个题目,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触摸春天》。
总而言之,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彩的教学内容,再加以充满活力的学习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有效的提升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教师们也要敢于创新,不断地完善与革新教学方法与策略,尽可能的提升教学效果。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广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多方面的才艺、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等都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素养去获得。
(一)从“亲切微笑”中体现亲和力
有人说,微笑是“失败者的阳光,期待者的北斗,跋涉者的期望,受挫者的慰藉”。而教师的微笑是温暖的阳光,可以驱散学生心中的乌云,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为了发挥微笑的魅力,学校倡议全体教师做个“微笑老师”:时常将微笑带进课堂,时常把微笑送给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让他们在和蔼、亲切、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
(二)从“教学语言”中体现亲和力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体现教学亲和力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面镜子。为此学校对教师教学语言作了如下规定:语言规范,不含糊其词,清晰可辨;内容准确科学,表达简洁明了;说话态度亲切自然,表达感情要真实质朴;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速度节奏力求张弛有致;语言格调庄重得体,又不乏诙谐风趣。并列出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倡导教师用文明用语,不出现忌语,如“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通过这些措施,努力让教师的语言具有表现力、感染力、亲和力。
(三)从“学识素养”中体现亲和力
面对性格、兴趣与爱好各不同的学生,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真正融入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自己就得有较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良好的个性及高尚的人格。
二、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能够把各种文本里面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挖掘出来是关键问题,这种挖掘就是一种发现。作为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阔,文化多样的21世纪里仍旧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每一篇教材无不体现作者对人的呼唤,对生命的关注,对人的良知的启迪。这些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情感倾诉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在与文本的阅读交流中,凭借审美感知的直觉,攫取了文本的抒情性并在自己的情感经验中,找到共鸣点。在这些教材中,寄寓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指引着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理解中思索。明白了人必须有生命意义,要珍爱生命,感受幸福,体会到人必须相互关心爱护,理解父母之心;知道人必须保持善良和真诚;懂得人必须自尊自爱,必须关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了解到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所在。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情感的窗户,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呼吸人文精神的气息,引领学生踩实脚下的人生之步,直至建构精神良知的顶峰。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孝敬父母,珍爱生命。朱德发教授说:“一种文本好像就是无限丰富的全息空间,在这种空间里,蕴涵的各种文化艺术很多。老师能不能把文本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发掘出来,这样一个过程,事实上是对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分析能力、解读能力和剖析能力是一种考验。”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解读语文文本,利用语文课本里的某种真、善、美的精神来启迪学生。
三、利用小组学习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以往的学习多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喋喋不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台下忙于听讲、记笔记,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参与、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的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要合理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养成与他人共同相处,共同处理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会七嘴八舌,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如我担任四年级语文课时,我将班上40名学生分成8组,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根据各自的特长作了分工,明确职责,各负其责,这样就会做到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评价、相互监督。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萧伯纳曾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正是多种思想的碰撞,思想之间的沟通和包容,反映了合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小教育学生养成合作习惯。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让学生从小树立团队精神,具备合作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要倾听别人的发言,看到他人的优点。对不同意见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向优秀的同学学习。
四、运用合理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说话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便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让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难以实现兴趣激发这个目标,只有对课堂当中的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来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游戏活动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等等。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手段,都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同时还应当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在开展《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我看到路却不断摔跤呢?”盲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有明亮的眼睛,而我什么也看不到。”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不解了。盲人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而我与你相反,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视力正常的人听了连连点头。故事讲完之后,我组织学生为这个故事加一个题目,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触摸春天》。
总而言之,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彩的教学内容,再加以充满活力的学习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有效的提升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教师们也要敢于创新,不断地完善与革新教学方法与策略,尽可能的提升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9/12/10 17:15:36
- 【点击频次】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