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措施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确切的说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深入融合,教育教学的主体原则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正因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能够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格外必要。为此,就要做到:
一、搭建专业资源管理平台
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完成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搭建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此就要做到:
1、设计资源平台开发路径。以前瞻的国际视角和先进的项目教学理念设计学校工科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路径,以“学习单元”作为资源平台建设的突破口。
2、确保资源平台内容与行业接轨。资源平台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积件包,每个积件包内部既有独立性的教学资源,又与其他积件包密不可分。
3、骨干教师与技术人员合力,系统开发课程资源。
这样搭建的专业资源管理平台才能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才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利用资源平台中丰富的行业企业素材进行课程研究。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
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如果想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师,还需要具备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信息技术要与学科教学整合
从教学的学科来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教师自身对原来传统的整合意识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改变。这包括:
1、教学观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领域出发,选择性的利用信息技术,将其恰当合理的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目标的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三维目标,而运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之中的,通过信息处理,学生可以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同时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整合。这部分的整合大体分四部分,即: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组和创新的过程;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弥补课程资料,需要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的引入;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将成为学生们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因此,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比如,在利用“PowerPoint”进行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时,制作“安全出行的注意事项”的ppt,以达到熟练应用“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在这过程中,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要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现自己的想法,素材应该怎样组织,界面如何安排,颜色如何设计,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一起讨论,等到任务完成时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
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转为“实验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可以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有目的的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对探索社会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复习和整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探索的一脉相承的关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把看似支离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张 “网”,使学生能很好的内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从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全方位地着手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应用的研究与实验,早日把信息技术与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它更加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8
[2]汤向东.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何克抗) (2013-10-1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措施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确切的说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深入融合,教育教学的主体原则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正因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能够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格外必要。为此,就要做到:
一、搭建专业资源管理平台
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完成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搭建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此就要做到:
1、设计资源平台开发路径。以前瞻的国际视角和先进的项目教学理念设计学校工科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路径,以“学习单元”作为资源平台建设的突破口。
2、确保资源平台内容与行业接轨。资源平台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积件包,每个积件包内部既有独立性的教学资源,又与其他积件包密不可分。
3、骨干教师与技术人员合力,系统开发课程资源。
这样搭建的专业资源管理平台才能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才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利用资源平台中丰富的行业企业素材进行课程研究。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
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如果想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师,还需要具备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信息技术要与学科教学整合
从教学的学科来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教师自身对原来传统的整合意识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改变。这包括:
1、教学观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领域出发,选择性的利用信息技术,将其恰当合理的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目标的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三维目标,而运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之中的,通过信息处理,学生可以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同时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整合。这部分的整合大体分四部分,即: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组和创新的过程;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弥补课程资料,需要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的引入;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将成为学生们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因此,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比如,在利用“PowerPoint”进行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时,制作“安全出行的注意事项”的ppt,以达到熟练应用“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在这过程中,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要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现自己的想法,素材应该怎样组织,界面如何安排,颜色如何设计,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一起讨论,等到任务完成时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
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转为“实验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可以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有目的的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对探索社会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复习和整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探索的一脉相承的关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把看似支离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张 “网”,使学生能很好的内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从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全方位地着手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应用的研究与实验,早日把信息技术与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它更加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8
[2]汤向东.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何克抗) (2013-10-18)
- 【发布时间】2019/12/10 17:16:20
- 【点击频次】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