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短短五分钟,让孩子说起来

 

【作者】 陈英龙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谈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定为:使学生“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要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开口说话,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会“说”与不会“说”大不一样。我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时常感到学生们在说的能力方面存在一些欠缺。有人曾对学生做过这样的评价“上课像条虫,下课像条龙”。此种比喻一点不假,尤其是一遇到课堂提问,放眼望去大都是压低头不敢正眼瞧黑板的,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发言的,究其原因:“不感兴趣,不想说”;还有的学生在一般场合随便聊聊还可以,一到正式场合往往就结结巴巴,说不清楚,这主要是他们长期缺少这方面练习;甚至有的学生以为这是在出风头,怕被人耻笑,缺乏自信。对此,为了打破这个瓶颈,我尝试着在每节课都进行课前五分钟的说话训练,给他们多练多说的机会,燃起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想说、敢说、乐说、会说。
  一、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想说
  每个学生的爱好不同,兴趣各一,要想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有“说”的欲望,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因此必须做到形式多样,内容灵活。学生以自己喜爱的行式进行演讲,可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讲笑话、进行成语接龙、讲身边的故事、校园新闻、说绕口令等。这样一来,学生充满了个性而富有创造性,兴趣盎然,能不说吗?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敢说
  那些摄取自身边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如涓涓细流,深入心田,使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找到了感觉,其实也无形中让他们有了信心。同时要遵循“表扬为主,鼓励为主”的原则。比如:我在课余时间常跟学生聊天,分析说话内容,引导他们关注世界、关爱他人、关心自己的情感,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扫除他们在正式场合说话的胆怯,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见解大胆的发表,从想说走向敢说。
  三、调动学生说话训练的积极性——乐说
  放下思想包袱,说话形式的多样化,学生们对此都产生了兴趣。趁此机会,我做了以下布置: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上讲台演说,要提前一天做好准备,演说时其他学生要注意听,作些简单的记录,认真思考,准备发表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响应更浓烈了。说话训练时,大家听得很认真,对讲得精彩的地方,学生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特别是点评时,我还加入到学生的行列中,做到“师生共舞,相互补充”,拉动了全班的积极性,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说话训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习。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会说
  说话训练是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包括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声音语言,即要求学生必须用普通话表达。在训练初期,作为乡镇中学的学生经常会不由自主地用家乡话进行表演而惹得全班哈哈大笑,遇到这样情况,我就及时制止,并且要求他们用即使不标准的普通话讲完。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还要求要讲究语言的优美。肢体语言,简单讲就是学生的仪表和站姿。开始时,有些学生不注意,或卷了袖子上台,或双手撑桌、弯腰低头,或东瞅西望、看窗外、看天花板,或着用脚不断地踢讲台桌,或黑板下的墙壁。每当这时,我就及时提醒学生,要充满自信,抬头挺胸,注视大家。
  总之,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语文学习的辅助手段,符合和适应了新课标的精神。经过训练,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较好的学识积累,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情感蕴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 【发布时间】2019/12/10 17:17:36
  • 【点击频次】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