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论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罗琴年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赛马镇建设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效果,我们可从读、品、写三个途径去实施,能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基础上,发展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就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该如何尽显古典诗词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古典诗词教学成功与否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读”占鳌头
  新课标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 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古典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初读,要读准字音;再读,要读准节奏;品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
  二、解诗品美
  理解古典诗词,不仅在内容上,更是思想上,意境上。因此,解诗品美是诗词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学中,我们可抓住不同突破口,达成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细读诗题,感知诗词的内容。许多古典诗词的题目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的简洁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这首诗的题目,不仅交代了地点——云间,又指出了情感基调——别,未读诗句,只看诗题,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诀别故乡之作。可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不能忽视诗题。这就是题目又称为文眼的原因。教学中,我们就引导学生从诗题作为通悉诗词内容,是我们让学生走进诗词、理解诗词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引导学生抓住诗眼,体味诗词的情感。品诗悟情,从中获得审美情感熏陶,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目的。而方法就是抓住诗词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又称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例如,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之后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词应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读?可否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呢?”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启发学生寻找文中的诗眼。学生明确是“离愁”。的确,这个词就是诗眼。接者,教师可用这个诗眼继续教学,提问:“作者写了哪些离愁别绪,为什么是‘剪不断,理还乱’呢?”这样就通过诗眼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能够让学生深入去探究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产物,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所以,阅读古典诗词,只有抓住作品中的意象,了解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再展幵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能感悟诗词的意象美,理解古典诗词的真谛所在。
  三、引导仿写
  仿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常用之策。当然也是发挥“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作用的有效实践。虽然,诗歌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关于这一点,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特别推崇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对此诗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游南京,仿此诗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尽管后者比前者少了一丝空灵而多了一些斧凿痕迹,但亦不失为一首好诗,被世人公认为李诗七律之冠。当然,我们要求学生像李白一样仿写整一首诗是不现实的,但仿写某些句式却是可以办得到的。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仿写,也是非常有效果的,特别是对于喜爱诗歌的学生,引导仿写,更能培养其兴趣。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应加强教学力度,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在获得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精神洗礼,发展语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红军,提高古典诗词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教育学,2017年。
  [2]夏莲,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13年。
  • 【发布时间】2020/1/13 17:30:08
  • 【点击频次】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