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让核心素养在常态课落地生根

 

【作者】 张银德

【机构】 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数学广角—集合》为例谈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摘 要:数学广角—集合;“数学广角”在常态课中的问题分析;常态课的实施策略—以《集合》为例。
  当前,教育改革最关注的领域就是课堂,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共同成长的常态课堂。对于学生,如何在课堂里面真正地学习?对于老师,如何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些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数学广角—集合》为例试着来寻找一些答案。
  一、“数学广角”的价值分析:
  常态课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的教学是老师们主抓的对象,再加上课时目标中也都有“经历、体验、探索”的教学目标,所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广角”往往被忽视或是当成一类训练题讲讲罢了。教材为什么在独立于四大领域之外专门设置“数学广角”呢?我想也许是因为“经历、体验、探索”不仅仅是课时目标还是数学的课程目标。经历过程、激活思维、感悟思想是“数学广角”区别于其他教学内容的使命。因此,“数学广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渗透数学思想。
  与“获得”这一硬性任务相比,“渗透”的教学目标更难把握。如:《集合》一课,《教师用书》第245页再三要求“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不是掌握与集合有关的概念,也不是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的思想,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在常态课中,“能列式,会计算”仍然是许多教师常走的“捷径”,这种省略学生的参与过程、只追求结果的想法是对“数学广角”价值的忽视。
  2、激活数学思考。
  史宁中先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做到这“三会”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数学广角”所选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集合》中的跳绳、踢毽子比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充分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在用维恩图解决“重复人数”的过程中领会到数学的“好玩”、“好用”。
  3、丰富解题策略。
  以《集合》为例,如果是一般的“解决问题”,列表法、连线法、画圈法、划记法、列式法等都可以达到目的(如下图)。





  但集合思想明显更具优势,维恩图的简捷、直观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当遇到三个集合需要表示“关系”时,只有维恩图才能更便捷、更清楚地解决问题(如下图)。





  以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特别是让质优生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这也体现了“数学广角”的价值所在。
  4、提供更多选择。
  就学习素材而言,作业、课程、课堂构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业有分层,课程有拓展,课堂有“你知道吗”和“数学广角”。“你知道吗”主要是介绍数学文化,“数学广角”主要是激发兴趣、培养思维、开阔视野,其价值不可替代。
  二、“数学广角”在常态课中的问题分析:
  1、目标定位产生偏颇。




  以《集合》为例,在常态课上,要求“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不外乎以下几个步骤:找条件和问题的对应关系;解题程序;解决类似题目,本质上还是当成“应用题”来解答。而“数学广角”的核心则是:探究模型;解释模型;应用模型(淡化)。所以“数学广角”上得更丰富、更生动、更饱满,更重视扩大结论的过程。
  2、思想方法把握不准。
  以《数学广角—搭配》为例,“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可以分类计数3+3=6或者2+2+2=6,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当数量变大,步骤增多的时候怎么办?10件上衣12条裤子或是还有5双鞋子6条领带7顶帽子要搭配也用加法吗?这显然是一个分步计算的问题,第一步找上衣,2种,第二步找裤子,3种,遵照乘法原理进行操作,2×3=6。






  3、结论得出过于简单。
  仍以《集合》为例,由于当成“应用题”一讲了事,省略探究过程,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较少,所以即使学生得到维恩图也感触不深,体会不到集合的直观、有用。原因也是教师讲解过多,告之结论,失去了“数学广角”的探究魅力。
  三、常态课的实施策略—以《集合》为例。
  1、创设真实情境。
  由于“数学广角”承担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操作活动机会、培养探究兴趣的重任,与四大领域中的课时目标“经历、体验、探索”不同,“数学广角”更强调真情境、全参与、重探索、会应用。因此,本节课例1中的跳绳、踢毽子名单可以换成本班自己学生的真实姓名,如下表:



  用学生自己生成的数据进行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具体的支撑。
  2、设计真实活动。
  请跳绳、踢毽子两组学生上台集合,教师喊“集合啦!集合啦!”并在台上放置一红、一蓝两个绳子做的圆圈,一个命名为“跳绳圈”,一个命名为“踢毽子圈”。并要求组长进行“抢人大战”,不能让本组的成员到别的组去。“抢人战”成了“拉锯战”。谁有好办法?众人集思广益。小组长说:“重复的人朝中间迈两步,站在两组中间”。红圈和蓝圈共同合作,从重复的同学头上绕过去,维恩图的雏形就这样创造出来了。此时,教师再出示动态的维恩图,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从具体形象到逻辑抽象,学生有动作参与、话语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外显可现。
  3、拓展高阶思维。
  “创造”出维恩图后,教师趁热打铁,出示“集合思想+可能性”的拓展题目1:“已知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子的有8人,两项都参加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独立思考、自行画图解决。教师巡视,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在互相争辩、质疑、说理、倾听、接受中得到了17人、16人、15人……,最终发现最多可能是17人,最少可能是9人的多种情况。





  当3个集合圈出现的时候,学生才深切体会到在“简洁、直观、一目了然”方面,连线、划记等方法都无法与维恩图相媲美。
  综上,在活动、画图、说理、列式等多元表征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了集合的思想方法。这种独立学习、交互学习、拓展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减少了教师讲解的环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学伴、听众、鼓励者。只有这样,学生“学”的内在秩序才会慢慢构建,核心素养要培养的能力才会慢慢积累,课堂效率才会越来越高。

  • 【发布时间】2020/1/13 17:31:58
  • 【点击频次】434